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及其合作者在BMJ发表7篇中国医改文章

“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0周年进展回顾——《英国医学杂志》中国专辑发布会暨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会议期间,《英国医学杂志》发布主题为“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0周年进展回顾”的中国专辑。6月21日,《英国医学杂志》在线发表的专辑包括7篇文章和1篇评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孟庆跃教授领衔的这组文章,由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十多所国内外大学专家学者参与撰写,对中国医改总体进展以及重点领域的改革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孟庆跃介绍,2009年年初,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目标是,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公平可及和优质高效的卫生体系。在此轮改革之前,中国卫生体系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政府卫生投入不足,人民群众缺乏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卫生服务可及性较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有限,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健康需求;不合理的激励机制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的提升,资源过度集中在医院。2009年启动的改革重点是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扩大医保覆盖面、向全体人民均等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改革公立医院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专辑文章分析总结了医改10年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政府对卫生投入大幅度增加,2017年卫生总费用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4 %,相比2009年5%有显著增加;中国通过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全民医保覆盖,覆盖面超过总人口的95%;个人卫生支出2017年下降至29%,预计2030年将继续降至25%;农村和城市之间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差距有所减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所有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资支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不断扩充;改革改变了公立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的筹资模式,药品零差率不再作为医疗卫生机构主要筹资渠道。

孟庆跃指出,卫生体系改革是复杂和长期的,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专辑文章分析了中国卫生体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包括:基层卫生人员能力不足,基层卫生服务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需要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能力建设;提供整合和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创新机制促进医疗卫生机构之间更好地合作;治疗(由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与预防(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覆盖)相分离的筹资制度需要整合,鼓励医疗机构重视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以更好的促进全民健康覆盖;需要建立以健康和医疗质量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

专辑第一篇文章(作者:孟庆跃,Anne Mills,王陇德,韩启德)(https://www.bmj.com/china-health-reform),通过政策和数据分析认为,中国2009年开始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良好进展,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实现全民覆盖,卫生服务可及性改善,健康公平性提高;仍需继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更加有效利用卫生资源,以及整合医疗卫生服务和筹资体系。

专辑第二篇文章(作者:马晓晨,汪宏,杨莉,石磊玉,刘晓云)(https://www.bmj.com/content/365/bmj.l2406),通过分析认为,中国自医改以来在基层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取得成效,但更多的努力需要着力在调整激励机制,更进一步改革需要考虑将绩效同服务质量挂钩,提高基层卫生人员总体薪酬水平,并扩展其职业发展空间。

专辑第三篇文章(作者:袁蓓蓓,Dina Balabanova,高军,汤胜蓝,郭岩)(https://www.bmj.com/content/365/bmj.l2358),通过数据和政策内容分析认为,中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通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提高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人群覆盖率,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服务覆盖率的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特别是慢性病管理服务,是目前政策仍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均等化政策的完善需要考虑筹资水平和服务包设计更科学地匹配;合理设计提供者激励制度以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并需要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提供和基层诊疗服务更好地整合。

专辑第四篇文章(作者:方海,Karen Eggleston,Kara Hanson,吴明)(https://www.bmj.com/content/365/bmj.l2378),通过评估分析认为,中国基本实现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全民覆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们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得和使用。为进一步提高中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保护,减少贫困人口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中国需要一个清晰和综合的政策,涵盖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保,医疗救助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对于贫困人口实施医疗卫生费用经济保护的健康扶贫政策,应该作为中国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最终目标是实现全民健康覆盖。

专辑第五篇文章(作者:徐进,简伟研,朱坤,Soonman Kwon,方海)(https://www.bmj.com/content/365/bmj.l4015)着重分析公立医院的筹资制度改革。文章指出,改革大大降低了医院对药品销售的依赖,同时增加财政补助、调整服务价格和支付方式改革的进展还不到位。公立医院仍然存在医疗服务质量差异较大、医院主导加剧以及患者负担加重等问题,需要更进一步改革。文章建议整合补偿改革的领导,实行基于价值的战略购买,并加大公立医院管理自主权。

专辑第六篇文章(作者:何平,孙强,施李正,孟庆跃)(https://www.bmj.com/content/365/bmj.l4016), 通过数据和政策内容分析认为,自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对抗菌药物使用的控制,在全国范围内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尽管全国开展的抗菌药物管理行动有效减少了三级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但药物政策改革并没有改善当前基层医疗机构和农村地区中抗菌药物过度使用的问题。建议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不仅需要跨部门协调和综合干预,而且需要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参与,特别是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方和患者的积极参与。

专辑第七篇文章(作者:刘晓云,徐进,袁蓓蓓,马晓晨,方海,孟庆跃)(https://www.bmj.com/content/365/bmj.l2369)对2017年北京市实施的医药分开综合改革进行了系统评估。评估结果发现,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显著降低了医院医疗收入的药占比,促使部分门诊患者从三级医院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和患者三方之间的利益协调一致,是此次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机制。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经验可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公立医院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医学部傅冬红  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徐进袁蓓蓓)

《英国医学杂志》医改专辑封面

延伸阅读:主要作者简介

孟庆跃,卫生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山东医科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上海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瑞典卡罗琳斯卡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卫生经济与政策。

马晓晨,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健康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为健康干预与影响评估。2015年9月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农业与资源经济学博士学位。马晓晨博士同时担任斯坦福大学Freeman Spogli研究所农村教育行动计划的视力健康项目首席经济学家,研究儿童视力健康与人力资本等问题。

袁蓓蓓,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2011年于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获得博士学位,2011-2013年分别在北京大学和卡罗琳斯卡医学院从事博士后和项目研究助理工作。主要从事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研究和卫生政策和体系领域的系统综述研究,具体包括基层医务人员工作动机、基层卫生机构支付方式评价、基层卫生服务中的医防整合。

方海,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公共卫生硕士学位,2006-2012年期间先后执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迈阿密大学(佛罗里达州)和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2012年回国加入北京大学。研究方向为卫生经济学,包括医疗保障制度、健康公平性、疫苗经济学等。

徐进,博士,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讲师、外事秘书(兼)。获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对利用跨学科方法研究卫生体系的转型和复杂干预评估有特别的兴趣,关注基层卫生机构与医院的平衡发展与整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华医学基金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项目。中华医学基金会公平性行动(Equity Initiative)成员,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编委会中国顾问,全球卫生新兴之声理事会第一届和第二届理事(代表西太平洋区)。

何平,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新体制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卫生经济与政策。北京大学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编辑部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卫健委等课题10多项。在《BM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和《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SSCI文章19篇。

刘晓云,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本科,2003年获得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2003到2006年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任讲师,2006到2010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热带医学院任讲师。2010年8月回国,加入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领域为卫生政策与卫生体系研究,包括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卫生服务研究、卫生政策评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