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使命】李金柏: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不平凡的人生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上,只有把初心和使命刻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中,才能矢志不渝,砥砺奋进,书写更新更美的时代篇章。

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官微“初心·使命”专题推出北大医学人的初心故事。历经百余年,数代北医人,为了人类健康福祉和医学教育发展不懈奋斗。

与共和国同成长,与北大医学共奋进。新时代,新征程,北大医学人赓续初心,聚力行远。


坚守世界海拔最高兵站

李金柏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0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时成了一名国防生,毕业后任陆军青藏兵站部格尔木大站唐古拉兵站副政治教导员,现为北京市公安局顺义分局天竺派出所民警。获“优秀共青团干部”三次,“优秀基层干部”嘉奖一次,“纪检监察先进个人”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获“卫国戍边”金、银、铜质奖章,“国防服役”铜质奖章。

“我要像唐古拉山上的雪莲一样,把根扎在这里。” 李金柏曾经凝望着雪山说道。

海拔5231米,常年寒风呼啸,霜雪不断,李金柏所在的唐古拉山兵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兵站,是茫茫四千里青藏线上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最差的一个单位。

经历过很多场生与死的考验,处理过很多急难险重的情况,在这里,李金柏实现了他的报国梦。


01

最后一次当兵的机会

李金柏从小就有当兵的梦想,高考本想报军校,“老师说分太高了有点可惜”,于是这质朴少年成了北大医学部的一名学生。

2005年,部队来到北大选拔军官人才,在读大一的李金柏第一次听到国防生政策很惊喜:“这是我最后一次当兵的机会了!”得到家里支持后李金柏当即报名,主动申请去青藏兵站部。“我喜欢挑战自己、挑战生活。既然当兵是件苦差事,不如去感受最苦的生活,要当就要当个真正的兵。”

北大的多样生活提供了很多可能性,当科学家、大学教授、公务员、创业当总裁等等,但是大一时李金柏做的入伍决定还是熠熠发光。

在李金柏看来,北大、北医的毕业生应该有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责任感。“接受过顶级的教育、享受过顶级的资源,如果祖国和人民需要,应该有舍我其谁的担当。从这几年工作经历看,我的工作水平和能力比起这里的一般军官是要强不少的。虽不是只有艰苦的地方才能创造价值,但我认为艰苦的地方如果多些有能力、有才干的人,会变得更好一些。”

来到5231唐古拉

2009年,李金柏跟首都医科大学的一名国防生坐上火车到2780米海拔的格尔木报道,开启自己的西部战区军营之旅。

翻开中国交通地图,从青藏高原东北部西宁至西南部拉萨有一条主线十分清晰,全长约2000公里,沿途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之为“四千里青藏线”,它就是青藏公路。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伫立着一尊由青海省人民政府为褒扬青藏线军人而树立的西部军人雕像。唐古拉兵站就在此附近。

每年4月至12月,都有格尔木、四川等地运输物资的汽车部队和演习部队途径唐古拉兵站进藏,这段时期,李金柏和他的战友们需要每天八点多起床到晚上八九点一直忙碌,几个月不间断。他们把青春、热血奉献给这条路,构筑起祖国内地连接青藏高原的立体保障通道,托举起青藏线的繁荣和西南边防的稳定。

李金柏(左二)和战士们一起择菜

2015年5月,李金柏感冒了,高原感冒易引起肺积水甚至脑积水,十分危险,最好办法是赶紧去低海拔处休息。但当时李金柏任副教导员,任务艰巨又人手不够,“这种时候我不能走”,他忍着缺氧的头疼,输液躺了2天,硬生生地熬过来了,圆满完成任务。

然而这只是高海拔对身体的影响之一。缺氧会使心肺功能降低,人们易得高原疾病;食物虽能保障,但部队里难得吃到新鲜蔬菜,长期缺乏维生素。

高原反应是边防军人身体要适应的,然而更难的还不止于此。

寂寥的雪莲

“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李金柏说起这句高原部队里的俗语时,眼里仿佛尽是渺远旷达的回忆。无人区里的兵站附近没有住民,只有100多名官兵,李金柏与较熟悉的30多个战友日日相对。部队里网络使用也有许多限制,几周前的报纸和仅有的电视实在难以满足士兵们对社会趋势的关注和向往。精神的烦闷无处排解,他感到孤独又封闭。

“怎么克服?没法克服。”士兵们只能转移注意力——偶尔组织爬山活动、简单运动和根据爱好开设小组,有战士教写毛笔字、有战士写军旅题材的书……“在这里生活就像‘修仙’,”李金柏说,“一定要努力去丰富你的精神生活,因为没什么资源。”

夏季有结束冬眠的熊,有一次熊妈妈带着4只小熊到基地附近,大家都很激动,出来看熊、拍照片录像,在它们十分靠近、感到危险时才放鞭炮吓唬驱离它们。

偶尔有牧民赶着牦牛经过,李金柏见过牦牛生小牛,他特别感动:“印象很深,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诞生一条新生命是多么不容易啊!”

即使现在已相隔万里,但是单调军营生活里的有趣小事他如数家珍,一聊起便滔滔不绝。

李金柏(左一)业余时间吉他小组活动

在青藏高原的日子也是离家最远的日子。

2017年底,李金柏的孩子将要出生了,那是32岁的李金柏心中最美的念想,但是他这个准爸爸却在唐古拉执勤不能回家过年。“说实话心里觉得很对不起,不能陪在家人身边,”他说,“分别的痛苦已经折磨了无数回,每年都很多回,每一个战士也都是这样。”

在唐古拉山兵站任职6年的时间里,李金柏从没回家过一次春节。退伍后的第一个春节让李金柏觉得十分不习惯,“我的春节都是大年三十9点多钟开始打电话,联系各种亲戚到12点过,这年就算过完了。”

山高水长青藏线,忠诚无言高原兵。正如“西部军人”雕像碑文所述:“青藏线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之雄风,堪为后人师……”

李金柏说,“作为一个北大人,不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勇敢、自信,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无所畏惧;要用智慧来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精益求精、创新、拼搏、进取;要肩扛社会责任,遇到大是大非的事情时坚定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有关心和思考。”

北大精神和青藏军人的精神在李金柏身上重合,特别和平凡都在他身上体现——他是这些年来唯一一个青藏高原的北大兵,而他只是做了他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李金柏(上图左三、下图左一)和战士们谈心


02

北医的厚道精神从来不止步于救死扶伤的点滴,无数北医学子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远赴天涯海角,扎根在大江南北,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不平凡的人生。

在同学眼里,他是北大医学部培养出来的优秀国防生;在家人眼里,他是个“倔强”的孩子;在妻子眼里,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在领导眼里,他是个得力的好助手。

在面临毕业分配选择的时候,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了远离家乡、亘古洪荒的高原,他要支援大西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这在同学们眼中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但这就是李金柏。一个医学生在雪域高原如何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一个高材生如何在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训练中全面锻炼自己?

对话李金柏

记者:作为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当兵是你的最佳选择吗?你的专业在那里是否有用武之处?

李金柏:肯定不是最佳选择,至少专业与工作完全不对口。但我的医疗知识水平在单位这边还是比较高的,我会经常和军医一起探讨一些高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案,我的一些意见建议很多被采纳并应用到日常的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并且我主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其他日常工作,也涉及到很多卫生常识教育,因此我的专业知识也算是有一些用处。

记者: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

李金柏:参军入伍主要是从小的一个梦想,入学之后报名国防生应该算是我人生最后一次参军的机会了,虽然当初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至少圆了我的一个梦。

记者:为什么到那样遥远艰苦的边防哨所?

李金柏:我喜欢挑战自己、挑战生活。当兵是件苦差事,至少不能享福。既然怎么干都是苦,还不如去感受一些最苦的生活,要当就要当个真正的兵。我认为,北大、北医的毕业生应该有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责任感。接受过顶级的教育,享受过顶级的资源,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应该有舍我其谁的担当。

记者:面对城里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是否有过打退堂鼓的念头?

李金柏:军人时刻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一般情况当兵不可能干一辈子,总有转业退伍那一天。至于说因为受不了艰苦的环境而想走,那种想法真的没有。但进、退、走、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也会经常思考将来有一天离开部队自己去干什么,不过我相信有了这段人生经历未来的道路我会走得更好。

记者:遇到困难和阻力,你是如何调整自己,战胜自己的?

李金柏:首先,放下焦虑的心态一步一步来。再大的困难也是能够解决的,要不断调整心态去想尽办法解决困难,而不是被困难影响了正确的分析判断。第二,换一种思考方式。有些困难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是无法克服的,这时就不要钻牛角尖了。需要在取舍之间做出选择,但不论怎么选,自己努力过就不必后悔。第三,培养宽大的胸怀。生活之事十之八九不如意,如果总被困难麻烦影响心情,那么人会活得很累。我们要培养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度胸怀,把生活中的琐事和困难看淡一些,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让自己活得轻松一点。

记者:作为校友,有什么想对母校说的话?想对学弟学妹说的话?

李金柏:最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是:人生路很长,要学会认清自己、尊重自己、相信自己,伟大始于平凡、成功源自细节。祝所有北医学子都能梦想成真,早日实现人生理想!

最想对母校说:感谢母校对我的教育,把我从一个懵懂小孩子变成了一个有思想、有血肉的革命军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句誓言包含了使命、责任、担当,我会牢记终身不忘初心。即使不能在医学领域有所建树,我也会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努力践行北医人的精神,尽自己全力展现北医人的风采!




(来源/北大新闻网 北医报图片/中国军视网 北医报记者/郑雨珂 傅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