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陆林院士课题组揭示新冠疫情大流行后长期躯体及精神系统后遗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已造成了5.4亿人感染和超600万人死亡,导致了严重的疾病负担。新冠康复者回归社区后,仍然存在全身多个系统的长期后遗症,持续危害患者健康。因此,全面系统地掌握新冠康复者长期后遗症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将有助于指导康复患者后遗症的预防和治疗,并为制定后疫情时代的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2022年6月,北京大学陆林院士课题组在国际权威期刊《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上发表了题为“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long term physical and mental sequelae of COVID-19 pandemic: call for research priority and ac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COVID-19长期后遗症的患病率、持久性和影响因素,探索并总结了长期后遗症可能的生物学标志物和相关病理生理机制。曾娜、赵逸苗、闫薇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陆林、时杰和鲍彦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此项研究纳入了151篇相关文献,对来自于32个国家和地区的128万余名新冠患者的后遗症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发现,在新冠患者康复后12个月内,仍有约一半的患者存在一种及以上的躯体和精神系统后遗症症状,应对这部分人群提供及时、适当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改善新冠康复者的长期身心健康。

新冠康复者不同器官和系统的后遗症及其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了呼吸系统、精神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7个系统的长期后遗症。研究发现,约一半的新冠患者在康复后1年内报告至少存在1种后遗症症状,其中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最大,分别有56.9%45.6%25.7%的康复者报告存在肺部CT、肺功能检查和自我报告的长期肺部异常症状。此外,全身症状也很普遍,有28.3%的患者报告存在疲劳感。紧随其后的是精神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患病率分别为19.7%18.7%。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系统症状相对较少,报告率为14.8%9.6%10.2%。此外,新冠康复者的复阳率为9.9%,再次入院率为13.6%。研究对随访时间、患者急性期感染的严重程度等多个因素进行了亚组分析(1)发现,随着新冠康复的随访时间延长,后遗症的患病率降低;而随着急性期感染的严重程度加重,各系统的后遗症患病率升高,其中社区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患病率最低,重症和ICU住院患者患病率最高;老年、男性、高收入国家患者更易发生新冠后遗症。

0dd2bc0d121d483ca50168bc562c37b9.jpg

1.新冠后遗症按照随访时间、严重程度等因素亚组分析情况

新冠康复者长期精神神经症状

新冠康复者的长期精神系统症状后遗症中(图2),抑郁症状报告率为18.3%,其次分别为创伤后应激障碍(17.9%)、焦虑(16.2%)和睡眠障碍(13.5%)。神经系统症状后遗症中,认知损害症状检出率最高(19.7%),其次是记忆减退(17.5%)和味觉丧失或嗅觉丧失(15.7%)。亚组分析显示,精神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遗症患病率存在下降趋势,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随时间下降的趋势显著。此外,亚组分析还发现,大于60岁老年人更易发生头晕的后遗症,年轻患者更易出现嗅觉减退

3b738c40e7c7447abd3badf80fa41956.jpg


2.精神神经系统后遗症患病率及亚组分析结果

新冠康复者长期后遗症的预测和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

   研究总结了可能与长期后遗症相关的预测和危险因素(图3),包括高龄、男性、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新冠急性期入住ICU、炎症指标异常等生物标记物等,并针对预防和干预措施提出了建议。

0c6f1cc071194d52a876985690ae3af4.jpg


3.新冠长期后遗症危险因素、预防与干预措施框架图

总之,本研究探索了新冠的长期身心后遗症及相关危险因素,发现约一半患者从新冠急性期康复后12个月内存在一种以上系统的后遗症症状。对存在长期后遗症的康复者,长期随访和适当预防干预尤为重要。未来应注重生物标志物的探索及机制研究,并寻找有效的后遗症干预方法,实现精准风险分层和个体化干预,为全社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长期挑战提供数据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168643/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