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带领国际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在线发表创新型抗紧密连接蛋白 18.2(CLDN18.2) 抗体-依喜替康偶联物(ADC) IBI343治疗晚期胃或胃食管交界处腺癌(G/GEJ AC)国际多中心I期临床研究数据。此次数据发表标志着中国研究者带领国际多中心团队在抗肿瘤新药研发的取得了又一重大成就。基于该数据,IBI343已于2024年启动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III期研究(G-HOPE-001,NCT06238843),有望为晚期G/GEJ AC治疗带来高效低毒的新选择。
该文章的通讯作者、主要研究者沈琳教授表示:“继化疗、靶向和免疫时代之后,ADC开辟了消化道肿瘤治疗的新道路。IBI343为新一代Fc沉默的抗CLDN18.2 ADC,在I期临床研究观察到令人鼓舞的临床获益和显著较低的消化道毒性。非常期待IBI343对比标准治疗的III期研究结果,并在未来最终改变国际胃癌临床实践,开启胃癌新的精准治疗模式。”
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异质性强,目前存在极大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CLDN 18.2 是一种紧密连接蛋白,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仅低表达于在胃粘膜上已分化的上皮细胞。但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度表达,比如胃癌(60-80%)、胰腺癌(50%)、食管癌(30-50%)和肺癌(40-60%)等,靶向CLDN18.2 的单抗和ADC等精准靶向疗法开辟了消化道肿瘤治疗的新道路。
本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Ⅰ期临床研究(NCT05458219),旨在评估信达新产品IBI343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疗效。研究共纳入116例晚期2线及以上治疗失败的G/GEJ AC受试者(8例为剂量递增阶段,108例为剂量扩展阶段)。研究分析了6mg/kg、8mg/kg两个剂量组CLDN18.2高表达(定义为≥75%肿瘤细胞中CLDN18.2染色强度≥2+)可评估受试者的疗效数据。
6mg/kg剂量组(N=31)中,15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 (PR),确认的客观缓解率 (cORR)为32.3%(95% CI:16.7-51.4),疾病控制率 (DCR) 为90.3%(95% CI:74.2-98.0)。中位随访时间为10.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5个月,总生存期 (OS) 数据尚未成熟,预期的中位OS已超过10.8个月(95% CI:6.8-NC)。
在8mg/kg剂量组(N=17)中,cORR为 47.1%(95% CI:23.0-72.2), DCR为88.2%(95% CI:63.6-98.5)。中位PFS为6.8个月(95% CI:2.8-7.5),中位OS未达到。
安全性方面,所有受试者中(n=116,含8例剂量递增阶段受试者),66.4%(77/116)受试者发生≥3 级治疗期间不良事件(TEAE)。最常见的≥3级TEAEs是中性细胞计数降低(28.4%)、白细胞计数降低(25.9%)和贫血(16.4%)。≥3级胃肠道不良事件极少,其中≥3级恶心发生率仅1.7%。未报告任意级别的间质性肺疾病。治疗相关的毒性在充分的支持治疗中可得到缓解,患者整体耐受良好。
综合药代动力学、暴露-反应、安全性和疗效数据,研究最终确定IBI343的推荐剂量为6 mg/kg,为国际多中心III期研究提供了支持,IBI343高效低毒精准治疗有望在未来成为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新选择。
通讯作者:
沈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学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I期临床病区主任,实体瘤细胞与基因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与转化研究,以及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建立消化道肿瘤临床与转化研究创新体系;作为Leading PI,主导百余项国际国内临床研究,促进新药获批适应症16项,成果改变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40多项;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在Nature、BMJ、JAMA、Lancet、Nature Medicine等权威期刊发表SCI 论文250余篇,15篇入选ESI 1%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1‰热点论文;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撰写54部国际国内诊疗规范;获国家专利18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金额达1260万。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7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