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集锦 北医人物 北医故事 活动预告 北医历程展 师生书法展

疫情紧急时赴武汉去西安,他是心理救援医生

编者按

主动请缨,逆行而上

他筑牢心灵的防火高墙

坚持出诊,定点帮扶

他用心为患者提供服务

主持课题,专心树人

他搭建起精神医学的阶梯

“希望潮水退去,不要留下礁石”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石川

这个简单又强烈的愿望

值得他穿梭辗转

一往无前

临危受命,吾往之矣

两年前的二月,落日余晖中。一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派出的队伍,从北京出发,风尘仆仆地奔赴寂静的武汉。这支队伍带来的“心灵捕手”们,将为抗击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患者和群众提供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队伍中有位主动请缨的专家组成员,就是来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石川医生。

石川医生在抗疫一线

在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的同时,石川积极配合公共服务和媒体宣传工作。协助医学会组织建立新冠肺炎心理救援专家库,安排热线电话;参与直播, “给焦虑不安的心找一个安全岛”,接受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凤凰卫视、湖北电视台等媒体专访,宣教心理防护知识;参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干预实战手册》,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去年的西安疫情中,石川再次披挂上阵。武汉的经历为他提供了参考,因地制宜的观念又为他开拓了新的工作思路。443个隔离点,“14+7”的隔离政策,参差不齐的隔离条件,情绪动荡的隔离群众,是摆在他面前的又一场挑战。

石川厘清思路,妥善安排,用“地毯式”方法排查存在心理障碍的群众名单,精准提供援助。在定点医院,石川和团队协助临床医疗人员,将心理援助融入患者的治疗当中,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走进封闭的高校,他和团队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救治;应公安部门之邀,先后在西安、天津、吉林开展隔离人群情绪问题识别和应对策略讲座……他们的工作点,覆盖在每一个需要他们的角落,每一场讲座都深受好评。

石川和“心灵捕手”队伍,共同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心理防火高墙。

拂堤春风,融昭寒冬

谈起精神科医生在疫情当中的作用,石川自豪地说:“我们就是助攻。”

病毒扩散,疾病蔓延。这场人类与病原体的战斗中,主力部队是直面劲敌,无畏冲锋的医护人员。而不见硝烟的第二战场,正是精神科医生所在的心理防线。

在水深火热的疫情之战中,他们是医务人员的心灵加油站,帮助抗疫战士们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胜利信心,提高战斗力。西安援助中,石川和团队参与临床科室交班,帮助患者慢病管理和康复训练。患者出现的急性精神问题,如谵妄状态,抑郁焦虑等,也在他们和风细雨的治疗中逐渐好转。

针剂药品是冷的,沟通交流却是暖的。在疫情的寒冬里,他们就像春风,吹进每个人心中。

精神科究竟是做什么的呢?很多人都对这个神秘的科室充满了好奇和憧憬。石川笑着回答:

精神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科室,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完美结合的学科。

这个尚处于启蒙阶段的学科,既要求医生有心理学知识和背景,更需要非常深厚的医学基础。作为临床医生,一方面要对患者做出诊断,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因此必须了解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另一方面,每位病人都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只有从病人的发病背景,了解其特定的成长环境、人格特点、特殊经历、反应模式,才能够执果索因,从根源上帮助患者调整。

他的工作远不止于此。由于缺乏客观的生物学指标,精神科的诊断,很多时候都是基于患者的生活背景做出判断。因此,沟通就变得格外重要。

如何让患者卸下心防,建立信任,坦诚地陈述经历,是每个精神科医生的修炼必选项。曾有父母带着孩子来到石川医生的诊室求助,说孩子沉迷游戏无法自拔。

倘若站在大人的立场,对孩子的世界一无所知,自然无法建立起沟通的桥梁。石川说,他会主动走入孩子的世界,了解他们喜欢的游戏,与他们成为“聊得来的哥们儿”,建立起对话的频道,方能循序渐进地引导,春风化雨地影响。

石川在精神医学青年医师研讨会上作报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石川遇到过千奇百怪的病人,倾听过不计其数的困惑。每一天的工作,都在考验他的专业素养和诊疗技术,也提升了他的共情能力和沟通技巧。有人问,你们精神科医生每天和病人接触,是不是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我说恰恰是因此,我才更加的珍惜现在的生活。

每当结束一天的工作,走出诊室时,疲惫总会被心底的暖风吹散。看到患者的病情一天天好转,达到临床治愈的标准,于石川而言,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能够解除患者精神的痛苦,他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石赤不夺,海纳百川

坚持定期出诊,定点帮扶基层医院,他是用心为患者服务的临床医生;主持和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他是推动中国精神科发展的应用学专家;担任带教老师,坚持开设课程,他是踏实教学、专心树人的青年导师……

石川的生活,充实又丰富。即使身兼数职,他仍一如既往地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并将生活看作一场“修心”之旅。

学生硕士论文答辩会

如何保持工作的热情?我觉得有三点,第一是你喜不喜欢,第二是能不能掌握自己的节奏,第三就是价值感。

从前的石川,做过内科医生。他发现,内科患者中有很多精神心理问题影响患者的康复,例如一些患者总是胃部、心脏不舒服,内科多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或胃心综合症,其实躯体疾病伴有焦虑抑郁问题,识别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医疗资源消耗。治疗依从性的问题也牵涉到精神心理沟通技巧,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患者精神心理问题引起他的关注和兴趣。深思熟虑后,石川毅然决定转行,投身他喜爱的精神科学中,成为了一名精神科临床医生。

北大六院的工作虽称不上轻松,但好在,他有了掌握生活节奏的自由。临床之余,他还担任教学和全国学会的一些工作。多样化的工作内容,丰富的经历体验,使他对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了期待。

报以感激的痊愈患者,教室里渴求知识的学生,主持创办的课题,顺利闭幕的会议……这些来自工作的“高光时刻”,这种被信任、被需要的感觉,正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工作的不竭动力。

《孟子》中有句话叫‘不失赤子之心’,其实跟我们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不忘初心是一回事。一定不要忘记原初的自己,那个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善良淳朴的自己。

工作之余的石川教授,更是一位内外兼修的良师益友。围棋是他的一大爱好。闲暇时和好朋友对弈,抛去纷扰杂念,全心全意沉浸在棋局之中,一局棋的时间很长,长到足以让他身心得到涤荡一般的放松。

看起来温文尔雅的石川医生,还喜欢搏击,并且练过站立格斗。他的亲子时间,则喜欢带儿子去爬山。父子穿梭在山路上,呼吸清新的空气,倾听自然的交响。在阳光沐浴下登上山顶,尽情享受远望的无限风景,欢声笑语洒满了沿途。

“可能是我心态比较年轻吧。”石川保持着青年人的心性,热情地融入年轻人的世界。从西安返京后,住在隔离酒店的他,听过一些90后同事的推荐后,兴趣盎然地开始追剧。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才能了解到年轻人究竟是如何思考的。

他很喜欢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一个人一辈子都是在修行,你的容量越大,就越少受到外界的影响。就好比拿起一个盛了盐酸的滴管,如果滴在杯子里,杯子中液体的pH值肯定马上发生变化;如果滴到浴缸里面,pH值的变化就会小一些;如果滴到大海里,简直不会有变化。”

而他这些年孜孜不倦地,就是一场修心,将自己变成大海的旅程。正如他的名字一般,石赤不夺,海纳百川。

人物简介

石川,现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方向:精神康复咨询,神经认知评估。作为临床医生、研究生导师,他一直坚守在临床、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自始至终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把专业领域临床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与攻关方向,积极参与多个高校本科生研究生教学,搭建全国精神心理科医生教学平台,为推动国家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动请缨,奋战在武汉、西安、北京等疫情心理救援第一线,为疫情防控奉献力量。




(来源 / 北大六院、《北医》报  采访 / 武慧媛 王静宇  文字 / 王静宇  图片 / 北大六院、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