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集锦 北医人物 北医故事 活动预告 北医历程展 师生书法展

祝贺!第二届北大杰出青年医师!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医心向党,踔厉奋进

青年医生是医疗体系的中坚力量

在庆祝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

迎接第五个医师节到来之际

第二届北京大学青年医师奖揭晓

6人荣获杰出青年医师奖

18人荣获优秀青年医师奖

12人荣获提名奖

今天,让我们走近

杰出青年医师获奖者

体会北大医学人的自信与担当

感受青年医师的热情与奉献

北京大学杰出青年医师获奖者

王 明 悦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主任医师

提出中国方案,撰写标准指南

钻研大疱病,科普银屑病

他真情关怀每一位患者

他笃行创新育人的理想

张 韬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 主任医师

手术台上,他一丝不苟

科学研究,他探赜索隐

讲台之上,他乐育人材

民众当中,他科普寓教

饶 慧 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 主任医师

执笔编写指南

致力肝病研究

作为国家疫情防控专家组成员

她把技术传到人民需要的地方

江 东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 主任医师

医术精湛,专业突出

科研教学,成果显著

主导研发新术式和配套器械

助力患者快速重返运动

马 青 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 主任医师

穿梭于各种抢救,救人于危难中

坚守在前哨岗位,保生命线畅通

率先开展低温治疗及体外心肺复苏

全方位推动急诊危重病学发展

韩 冰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正畸科 主任医师

钻研医术,秉持医风

勇挑重担,业绩丰硕

攻克临床专项,研发自主产权

用创新前沿技术引领学科发展

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北大医学人时刻谨记于心

用实际行动践行誓言

他们不怕挑战,无惧艰辛

他们厚道担当,朝气蓬勃

用青春讲述医学故事


在病人感到无助或选择艰难时,医生要有担当、有判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王明悦

怀着对临床治病救人和探究疾病机制的热情,2003年王明悦来到了北大医院皮肤科,并选择最为危重的免疫性大疱病作为主攻领域。多年来,他深耕其中,设立随访门诊,积累丰富经验,在患者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建立起目前最大的自身免疫性大疱病队列。

同时作为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总干事,王明悦协调全国银屑病诊疗中心和专病医联体规范诊治的推广和普及,他所在的北大医院皮肤科以专家小组为切入点,希望建立标杆式诊疗模式,使银屑病患者接受最规范、最先进的治疗。

作为临床医生与医学科学家“双栖”人才,王明悦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发现新的科学问题,他带领团队发现并研究副肿瘤性天疱疮新的并发症,伴有天疱疮的Castleman病细胞学特征被国际指南引用。撰写国内外指南或共识、衍生发明专利、承担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在拨开疾病的迷雾中,王明悦和同伴们耐心解构病理机制,细致推演致病原因,建立起强大的团队,积累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心怀格局,敢于担当,以强烈的责任感回应患者期待。在王明悦看来,优秀医生的成长离不开使命的陶铸,多年前一个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治疗经历令他印象深刻。当时患者手术结果未知、家属顾虑重重,他与上级医生根据已有证据和经验,判断进行手术对患者治疗有益,而手术后的治疗效果确如预期,曾经无助的患者最终顺利康复。“在病人感到无助或选择艰难时,医生要有担当、有判断。”

真情沟通,共同奔赴,王明悦对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有自己的体会:首先要有同理心,为患者设身处地着想,尊重理解,将心比心;其次沟通能力非常重要,在沟通中提升信任,精准的沟通可以使患者有参与感。这也使他在临床带教中得心应手,王明悦曾连续在住院医师规培基地会议上代表北大医院进行教学查房示范,深受好评。

业余时间,王明悦会线上回答患者问题和科普皮肤病相关知识,特别是为天疱疮罕见病患者提供诊疗建议,帮助患者系统规范治疗,科学正确护理,让社会大众正确认识天疱疮。

行医多年,王明悦坚守“格局、担当、同理心”三大信念。他说:“北大医学在医教研方面的厚重传承,为年轻医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沃土,相信在传承与创新中会涌现更多精研临床技能、创新基础科研、培养优秀人才的杰出医师。”


病人说:“我在人民医院遇上了人民好医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张韬

家学渊源的熏陶,张韬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医学的道路,他形容从医之路,事实上就是一个在不同角色之间修行的过程。

作为一名血管外科医生,张韬说,最重要的是高质量完成临床工作。近三年他承担了科室20%的手术量,无医疗差错,多次获得锦旗和表扬。

临床上,张韬强调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他专注攻关主动脉瘤、静脉血栓栓塞症等三个方向的相关新技术和新器械,并积极推动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他参与2022版《腹主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等三部行业规范和标准共识的撰写,瞄准国际主流方向,符合中国国情实际。

谈起临床故事,张韬对一位患主动脉夹层的35岁患者记忆犹新。当时情况危急,胸、腹主动脉都有严重闭塞。张韬连夜从内蒙古赶回北京,给他进行了微创手术,手术相当成功。岂料患者在术后透析期间出现一过性低血压,进入昏迷状态。家属大受打击,张韬本着“医者总是安慰”的原则,鼓励家属不要放弃。他发动同事捐款,甚至帮助患者在网上发起众筹。经过不懈的治疗,五个月后病人出院了。翌年,病人又找到了张韬,来偿还医疗欠款:“我在人民医院遇上人民好医生了!我不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临床之外,张韬更追求成为一名“临床科学家”。他说:“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但也要解释和解决问题。”腹主动脉瘤分动脉栓塞支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挑战,现有的栓塞材料在术后可能存在感染和伪影等问题。张韬和团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降解的栓塞材料,为病人带来更优质的治疗,这项新技术已取得多项专利。

从北京到全国,张韬希望血管外科的最新技术能够造福更多病人。他推动血管外科进修医师专科联盟的成立,目前已有300多家医院加入联盟,并持续提供技术培训及服务。现在每逢周五,他都会前往北大人民医院青岛分院出诊。他说:“要把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并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并与同行分享。”

抗击新冠疫情和冬奥医疗保障,这两件重要的国家大事,张韬都亲历其中,并承担“协调人”的角色。回忆冬奥期间接诊的第一位外国运动员,他滔滔不绝,“当时翻译软件就下载了三个,生怕翻译不准确,对治疗造成影响。”工作中,张韬从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切身考虑病人的需求,是他行医的原则。经过紧急救治,运动员最后可以自行走上救护车,临走时还给他们竖起了大拇指。“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是我作为医生的使命,也是作为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都是份内的事。”

传道、授业、解惑,张韬告诉学生,成长求学的过程要脚踏实地。尝试从重视每一个临床案例开始、总结分析每一个临床经验做起,锻炼自己的临床思维。谨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原则,完成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蜕变。


主动学习、主动承担、主动做好,高效完成每一项任务。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饶慧瑛

医教研的全方位发展,源自全身心的投入。从住院医生到如今独当一面的肝病专家,从医学生到如今桃李芬芳的优秀教师,从科研入门到如今冉冉升起的科技新星,从17岁进入北大医学这片医学沃土至今,饶慧瑛秉持“主动学习、主动承担、主动做好”的信念一路成长。

进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后,她在工作中勤于思考,高效完成每一项任务,多年来对医学事业始终如一的专注与坚守,成就了她的动人与深邃。

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是北京市第一批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实验室。饶慧瑛带领同事们高效工作、昼夜轮班,至今已将数以百万计的检验结果及时准确发出,在北京疫情防控中贡献了重要力量。2020年7月,新疆乌鲁木齐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饶慧瑛作为国家疫情防控专家组成员临危受命,紧急支援新疆,督导提升乌鲁木齐核酸检测能力和质量控制。

白天马不停蹄调研指导,晚上撰写报告和建议,常常深夜仍在伏案工作,从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核酸检测设备及人员配置、检测效率提升、检测质量把控等方面指导乌鲁木齐核酸检测能力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之后,又多次受国家卫健委委派,奔赴青岛等地抗击疫情。

作为一名传染病、肝病医生,饶慧瑛22年来一直从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牵头编写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导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丙型肝炎的筛查及管理。脂肪肝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她带领团队紧追世界一流研究水平,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向公众科普脂肪肝的预防与诊治。

治病救人,教书育人,是饶慧瑛为医的初心,也是她事业的追求。她敬业乐业,以做好岗位工作为根本,以推动创新科研为发展,以助力平台建设为使命,一心一意为医学贡献力量。


严谨、创新、为患者考虑,这是医生最需具备的品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江东

谈起印象最深的病例,江东想到了那位备战奥运会的踝关节严重受伤的运动员患者,当时如果按照常规治疗手段需要1年才能康复,但奥运会迫在眉睫,为了提高时间效率,江东建议采取新型手术方式。这是他主导研发的踝关节损伤新术式,将患者康复时间由平均三个月缩短至一个月,最终患者顺利返回国家队进行了后期的训练,继续备战巴黎奥运。

在运动医学领域,半月板移植后极易出现明显的外突移位,这也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江东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了移位机制,设计出新的手术方式、改进了移植物的制备理念,将过去手术长期优良率由不足50%提升至95%。除此之外,他还专注于再生医学的研究,针对严重运动损伤造成的组织缺损,发明了一种微创外周血干细胞治疗手段,大大提高了损伤修复的效果。

在进行临床科研的同时,江东在教学方面也有很大的建树。他曾获得中华医学会全国青教比赛一等奖等各种教学奖项,担任研究生纵向班班主任,带领同学获得北京大学班级五四奖杯,是当年北医唯一获此奖项的代表班级。平日里江东很注重学生的培养方式,会根据同学们的性格、学术类型因材施教,指引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对同学们发来的消息,他能做到“秒回”,学生发来的文章,无论他多忙都尽可能在2-3天内修改好返给学生。“我要让学生知道,我比他还要重视他的课题,老师要做到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更有动力完成科研。”

江东认为,一个优秀医生首先要具备的特点是严谨。“非常严格的首诊查体,是运动医学一代代专家们流传下来的习惯,为了做好查体,医生需要经过严格培训,这样的诊疗手段是机械拍片无法替代的。”第二个特点是创新,运动医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解决的不是生命问题,而是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对科技创新的要求很高。江东说,一个好的医者一定是能为患者更多的考虑,更加谨慎地对待病情、给患者选择更加经济的手术方式、让患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好的恢复效果。

从学生到医生再到老师,无论身份如何转换,江东总是将最多的时间精力花费在学业工作上,从业20年几乎没有休过周末。他也会一直秉持严谨创新的精神,将运动医学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比起痛苦的回忆,我更愿意记住人间的温暖。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马青变

相较于其他传统科室,急诊医学算得上是一个年轻的专业。主修内科学的马青变,在机缘巧合之下,来到北医三院急诊科。她一边用扎实的医学知识抢救病人,一边努力思考着如何把学科做强。

“急诊医生的使命是抢救更多生命”,马青变非常注重临床技术创新,她率先在国内开展低温治疗、体外心肺复苏术等新技术,目前北医三院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超过94%,中毒患者救治成功率高达99%。她带领团队参与制定多项国内急诊医学的共识、指南和操作规范。经过不懈努力,北医三院急诊医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近年来科室在学校和医院的支持下,积极与国外著名医疗机构交流,促成了有效的国际合作,马青变代表中国多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及国际学术指南的制定。

急诊科是传染病预警和发现的前哨科室。从非典到新冠,马青变始终站在抗疫第一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她带领科室优化患者诊治流程和院感排查流程,为约80000人次急危重患者提供急诊急救医疗保障,确保疫情期间生命线畅通。她谈起这些经历,总说不苦不累,只觉得治病救人后心中满满的踏实感。

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是什么?马青变用“生死与共”来形容。她曾接诊过一位严重休克的20多岁女性,心跳即将停止,她果断采取一系列综合抢救措施,经过30多天与死神的博弈和坚守,最终患者顺利出院。患者相信,是北医三院急诊科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半年后,马青变得知患者怀孕了,“当时真是特别兴奋,我们救活了她,她孕育了新的生命,这种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谈到过往的困难,马青变坦言:人才缺乏、流动性大曾是制约急诊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越是艰难越要想办法解决,特别是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下大力气。在她的推动下,急诊医学博士点建立,国内首家急诊危重病学课程体系构建起来。马青变成为北大第一批急诊医学博士生导师,当谈及博士生陆续毕业时,可以感受到她对急诊医学的发展充满期待。

急诊科是一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地方,面对挑战,马青变说:当一名医生最重要的是心中有目标,脚下有力量,对专业精益求精。“20岁、50岁,可能到80岁,我们永远还是学生,还要不断探索、不断积累。”


临床上发现问题,就应该通过科学的研究来解决。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韩冰

“正畸治疗,通俗来说就是将牙齿矫正到理想正确的位置。”韩冰这样解释自己的专业。

中国最早的正畸技术主要引进于国外。从90年代起,国内专家逐渐希望研制出针对中国人的矫正技术。2002年,进入口腔正畸专业研究生阶段的韩冰,作为学生在执行层面分别参与林久祥教授和许天民教授团队研制高效、安全的矫正器,研发出的传动矫治技术和生理性支抗技术,前后获得各项科技奖项和专业认可。

矫正器研发出来了,但牙齿移动到哪里最健康呢?为了达到更好的矫正效果,2011年,韩冰和许天民教授启动了正畸疗效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他们邀请全国各地100多位正畸专家到北京来进行现场评审,后来又陆续在国际杂志发表了多篇相关的研究性论文,出于严谨严格的考虑,2022年才将成型的评价标准完整公布,并通过了中华口腔医学会立项。

韩冰认为,临床医生就应该将临床上遇到的问题,通过科学研究来解决。正畸治疗的平均周期为2-3年,过去的想法要两年之后才能得到结果,这也让临床研究结果的获得变得更加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韩冰将问题分解开,不断收集样本,在收集样本的过程中再发现问题,看看是否能用其他方式来解决。

除了临床、科研方面成果显著,韩冰还致力于参加许多公益活动,去贵州、云南等地授课,在山西、新疆等地义诊。“这样能让当地医生提高水平,对于一些疑难病症的会诊,也能让地方患者得到最先进的诊疗技术。”疫情期间,韩冰多次带队奔赴核酸检测一线,和科室医生们共同支援需要帮助的社区街道。他始终觉得,“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作为有着二十多年党龄的党员,一定要冲锋在前。”

从学习和引进国外技术,到主动提出问题并创新解决,在一代代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正畸专业水平正在不断提高。韩冰的目标是未来能在保持临床优势的前提下,继续做好科研工作,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缩小国内外差距。

修医德,行仁术

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

北大医学在百十年的岁月中

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北大青年医师

始终心怀厚道精神

用行动书写担当


第二届北京大学杰出青年医师提名奖获得者

孟一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泌尿外科研究所前列腺疾病学组组长,《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疗指南》编委、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激光协作组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激光学组秘书。参与中共中央和国家机关第八批援藏工作。获北京大学青年岗位能手标兵、2016-2021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先进个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卓明磊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一科主任医师。胸部肿瘤诊疗经验丰富,对肺癌靶向和免疫治疗开展大量研究,创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新分型。参与编写国内肺癌诊疗指南和专著。主持国自然等多项课题和多项I期新药临床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二等奖、肿瘤医院优秀教师等。获第四届白求恩式好医生、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大优秀共产党员标兵、优秀援疆干部人才。

蒲城城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综合二科副主任医师,专注于精神障碍的早期识别和预防及难治性精神障碍的治疗,秉持“成为有担当的医生”这一信念,医术和医德获得患者、家属、同行高度认可,发表多篇SCI论著,参与延安市精神病院的建设工作并担任首任病房主任,长期从事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获北京市基层精防榜样、北京市九三学社社会服务工作优秀个人、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优秀奖等。




(联合策划 / 宣传部、医管处  采写 / 武慧媛、程曦、毛华越、赵绮文  图片 / 受访者提供、医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