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集锦 北医人物 北医故事 活动预告 北医历程展 师生书法展

平凡中的你,最美!

编者按

包容与无私

在她们的一举一动间

温柔与和蔼

在她们的一颦一笑中

口罩戴紧的勒痕

汗水浸湿的两鬓

抚慰伤痛的双手

是她们与病魔近搏的印记

第111个国际护士节之际

让我们共同走近

每个平凡之中的温情故事

素衣赤胆,至柔至刚

一袭素衣,一颗赤心,她们纵使是赤手空拳,亦倾尽全力,与万千患者一起闯荡在生与死的边际。她们用坚定的内心同万千患者紧紧相依,用片片微茫为万千患者汇聚成绝对的希望,用至柔至刚的魂魄创造一个个生的奇迹。

六十天见证奇迹

我们时刻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但透过这次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患者孟女士因为孕期憋气住进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监护室。经过会诊,患者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性的肺动脉高压,孕期的肺动脉高压的死亡率高达29~56%。护士们的压力骤增,不忍心看着这么一个年轻的生命流逝和一个新的家庭的破碎,时刻准备和死神赛跑。每一次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病房似乎就成为了一个战场,而护士们就是里面奔跑的战士。

在后续的六十多个日夜里,患者病情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护士们无微不至地对患者进行专业照护,从生活护理到病情观察、抢救、给药、管路护理、康复锻炼、人文关怀……一点一点把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一天,已经拔除呼吸机的孟女士虚弱地说了一声:“辛苦啦,护士,谢谢!”那时,所有在病房里的护士都心想:

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甚至感觉病房里闪进来一道光,照耀着正在生死边缘的患者。

2021年11月12日,专家们再一次聚在一起,这是患者孟女士的第14次“会诊”,也是最特殊的一次。这一次,孟女士终于可以迎着冬日里的阳光,走出病房,和家属含泪相拥了。经过六十多个日夜,护士们感慨道:“生活人来人往,来日并不方长。”

我们看到了孟女士对求生的渴望和坚强,看到护士们对“爱心浇灌,生命之花”的实践,看到了北大医学人对“厚德尚道,水准原点”的传承。

一片冰心在白衣

就像南丁格尔说的那样,护理工作是平凡的工作,然而护理人员却用真诚的爱去抚平病人心灵的创伤,用火一样的热情去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

初春乍暖还寒之际,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住院的赵阿姨刚从监护室转入病房,印象深刻的是瘦弱的她蜷缩着,以一种极度没有安全感的姿态出现在护士们的视线里,监护室的治疗努力地维持着她的生命,帮助她与病魔抗争,但也使她在冰冷的仪器与日夜长明的灯光中挣扎着,虚弱的不能再虚弱的身体,与脆弱的精神状态看着让人心疼。

赵阿姨的诊断为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合并抗GBM阳性,是一种难治性肾病。从监护室回到肾1病房之后,医生与护士开始积极的为赵阿姨治疗原发病。

提起赵阿姨,护士们回忆道:

她年轻的时候就是个美人,虽然病魔缠身,但我们仍然希望赵阿姨在肾1病房的日子里,能以一种干净整洁,富有朝气的精神面貌面对生活与疾病。

赵阿姨在监护室的日子里,不能洗头和洗澡,慢慢的长长的刘海儿已经遮住了阿姨的眼睛,在阿姨身体能够耐受的情况下,护士们为患者擦拭身体,保持床褥的干净整洁。护士长还带来了一把剪刀,细心地为阿姨修剪发型,利落的发型剪好之后,不但整个人精神起来,也减少了患者右侧颈内静脉透析管路感染的风险。

医生精湛的医术、护士精心的护理、护理员悉心的帮助和保洁员细心的清洁,让赵阿姨一天天好转,从完全卧床到可以病房里独立行走,从呼吸机辅助呼吸到脱离吸氧,从无法交谈到和护士交之肺腑。4月初,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赵阿姨迎来了出院。护士们回忆当时出院的场景:

当时一缕阳光照在她的脸上,病人和家属真诚地道谢,那句“辛苦了”,让全体医护人员心里暖洋洋的。

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瞬间,面对疾病,医生、护士、患者和家属都感受着生命的重量。正是因为有无数白衣战士树立的坚固屏障,在抵御漫长的疾病后,患者才得以回到静好岁月。而对于白衣天使们来说,患者的康复与满意才是全部的追求,是全部的理想。

温暖生命,护卫健康

她们眸中有疾苦,心中有苍生,她们细细俯看人间的每一处病痛。那些坚定的背影令人动容,她们以萤烛之光,点燃信念的光芒,温暖生命之程。她们有悲伤、有疲惫、有挂念、有普通人的所有情感,但仍义无反顾,选择责任与坚守,用忠诚与热情促进民生健康。

疫情下的三米阳光

护士长好,衷心感谢您和医护人员为张教授过了一个温馨、暖人、难忘的生日!您还特意定做了生日蛋糕,举行了庆祝仪式,让病人感到家的温暖,全家人看了视频感动不已!感谢病房所有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耐心护理、贴心照顾……

这是一位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年近八十的病人家属写给EICU谢蕊护士长的感谢信,信中的张教授是她携手相伴几十年的老伴。

张教授是一名慢性肺病患者,在家长期使用无创呼吸机,本次住院是因为重症肺炎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疫情防控之下,重症监护病房取消探视。每天下午三点半,老伴儿就会组织好儿女及孙辈儿们和张教授视频聊天。

不管多忙,主管护士都会尽量安排好手头的工作,给张教授梳理好头发,刮刮胡子,让他尽可能精气神十足的出现在屏幕中,和家人讲讲今天的情况,互诉彼此的想念,让家的温暖帮他顽强抗御疾病的折磨。

视频结束后,护士们也会再和家属沟通一下护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老毛病,用拍照的形式向家属交代皮肤变化、管路的问题......虽然不能在身边看见,但也让张教授的病程进展尽可能具象呈现给家属。就这样,张教授、家属和医护人员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共同为张教授的病情好转努力着。

在一次云探视中,护士们得知很快就是张教授的生日,护士长早早准备了寓意 “福寿双全”的生日蛋糕,并把张教授家人准备的相册、千纸鹤、保温杯等生日礼物转交给他。张教授的家人在视频里和医护人员一起为他唱了生日歌,吹了蜡烛,张教授也努力一改往日的虚弱,笑容中透着阳光般的灿烂,在病床上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张教授慈祥幽默,偶尔也会闹一闹“小脾气”,护士们习惯了每天早上换好整洁干净的护士服,到病房先向他送上一句问候 “张教授,早上好!”,就如一缕和煦阳光,让他在暖洋洋的心意里开始一天的抗病斗争,医患成为最亲密的战友。

然而八十多岁的终末期肺病老人,最终未能扛过这次打击,离开了人世。临别,家属握住医护人员的手表示感谢,并深深地给医护人员鞠躬,这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患者家属的理解和肯定成为医生护士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把尽心尽责所做的点滴,汇成爱的涓涓细流,让白衣天使的日常工作,随处可见医学人文的点点星光。

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高,行动以及视、听、说等各方面能力都在慢慢下滑,很多老年人是孤独的,焦虑的。而在疫情之下,内心深处的温暖和价值显得更为重要。护士们把平凡的事做细、做实,把患者当成家人去安抚、去聆听、去融化、去关怀。

白衣天使的独白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只是一名护士,浩瀚宇宙里的一颗最不起眼的星星。

这是来自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康鑫淼护士的陈述,她说虽然人们赋予了护士骄傲而浪漫的名字“白衣天使”,但对于刚刚工作两年的她而言,除了工作的细碎繁琐,并没有体会到这个称谓的深刻含义。

而几个月前发生的一件事,才让她真正体会到“白衣天使”四个字所承载的荣誉和责任。一个工作日的上午,她收到这样一封信:

看到这里,康鑫淼的嘴角不自觉地扬起。脑中浮现出这个男孩第一次就诊时的样子:那是一个忙碌的周日上午,原本应该十一点就诊的他临近十二点才气喘吁吁走进诊室。

尽管心中有点小小烦躁,护士还是尽快调整情绪开始工作。他略带冷漠、眼神黯淡,整个过程都沉默不语,手中紧紧攥着一张纸。“也许他是太紧张了?”于是,康鑫淼笑着递给他一个解压球:“放松点,你可以拿着这个球,紧张时捏一捏,可能会好很多。”他接过来看着她,似乎想要说点什么,但还是用沉默结束了这次交流。

治疗很快开始,在护士和医生的默契配合下,半小时就完成了4颗牙齿的充填治疗,并为患者预约了2周后的治疗时间。

康鑫淼走出诊室时惊讶地发现,空荡的候诊走廊中,只有那个男孩坐在角落发呆。她走近想看清他的表情,却发现有什么东西滴落在他手中的那张纸上,那是他的眼泪。康鑫淼意识到他可能遇到了什么事情,递给他一张纸巾,轻轻拍着他的肩膀问:“怎么了?”他犹豫过后说:“牙没看完就不能开始化疗,可是今天还有4颗牙没有补…...我该怎么办!”

他深吸一口气,抹了一把眼泪,对护士挤出一丝笑容并道了别。看着他失望的背影,康鑫淼突然做了一个决定——也许应该做点什么,帮他尽早开始化疗!于是,赶忙上前拦住他:“你先在这里等我一下!”说完便快速跑到办公室,向医生说明病人情况,医生也赞同康鑫淼护士的做法,放下吃了一半的饭回到诊室为患者进行治疗。

男孩所有龋齿处理好之后,朝着医生和护士深深鞠了一躬,他看着康鑫淼,重重点了点头,那一刻,眼睛里仿佛又燃起了光。

在收到男孩的信之后,康鑫淼更加确定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

我只是一名护士,虽然渺小平凡,像浩瀚宇宙里一颗最不起眼的星星,但只要愿意,再小的星星也可以发光发热。

这束温暖的光不仅可以拂过患者的心,还照亮着护士前方的道路。也许每个或愤怒或冷漠的患者背后,都有一个无奈的故事,可能只是一句关心、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给那些沉默的人带来困境中的一点温暖。

初心澄明,提灯前行

岁月无痕,清浅而行;时空有序,淡然而过。变的是面容,是银发,不变的是工整的病例,是坚守的初心。她们承接过南丁格尔的温热与理想,将“终身纯洁,忠贞职守”的誓言一脉相承,为无数患者装载健康与希望。

乘风破浪会有时

医院是行进中的大航母,我就是床上那颗小小的螺丝钉,牢固地站立在我的岗位上,用我的护理专科能力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张振忠是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一名专科护士,转眼间,这已是他参加工作的第17个年头了,17年间,他从少不更事到经验颇丰。为了更好服务于病人,有更专业的护理水平,2016年他参加了北京护理学会首届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培训,并顺利获得证书,从那一刻起,他便正式成为了一名专科护士。

在门诊换药室工作,最开始只是普通的伤口换药、拆线这些简单的工作。但随着医院专科护理工作的开展,病人数量和疑难程度大大提高。2019年,换药总人数只有不到2000人次,2021全年工作量已近5000人次。两年间,病人数量翻了一倍多,开展项目也有原来的单一伤口,发展到糖尿病足、压疮、各类疑难伤口的处理。

在众多病人中,张振忠对一个老奶奶的印象最为深刻。那是一个血液病晚期的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伴重度营养不良,底尾部出现了压疮。最初,女儿和老伴推着她来找张振忠换药,那时老奶奶情绪低落消极,反复说:“都已经这样了,还能好到哪去啊,为什么要浪费这个钱?”

看到她的样子,张振忠十分感触:“这不就是大多数人老了的样子吗?为家庭为社会奉献了一辈子,现在老了,可以休息了,病却来了。”于是,每次会诊时,他都和老奶奶及家属多聊一会儿,有关于病,关于生活。一来二去,老奶奶的情绪有所转变,从最初的抵触到后来的配合,随之压疮的问题也有所好转。看着老人痛苦减轻,张振忠的心里感到很开心。

突然有一天,老奶奶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来换药,他心里慌慌的。没过几天,在嘈杂的候诊区,听到有人喊他,转头一看,是老奶奶的女儿。她快走几步拉住张振忠的手,眼含泪水说:

我妈妈上周走了,让我和您说声谢谢,这也是她临终遗愿之一。

时至今日,医学仍有许多难题无法攻克,无法拯救每一个面临死亡的人,但我们可以让病人减少痛苦,让家属不留遗憾。对于张振忠来说,那句临终的谢谢是他多年来听到的最温情的话语。

随着医院的日益壮大,在护理部的支持下,张振忠又成为了医院护理咨询线上门诊的首位护理工作者。他搭上互联网的直通车,用更专业的知识来完成医院和患者的那份信任,坚守护理事业,为更多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岁岁年年,初心不改

护理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岗位,它需要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与付出。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护士马莉在她所热爱的精神科护理岗位上已奉献了40余年。苍茫人生,百味世态,因为懂得精神疾病患者的苦楚,所以她热爱这个岗位,因为热爱这个岗位,所以40年无怨无悔。

40年来,对每一位患者发自真心的温暖的微笑是她的标签;视每一位患者为亲人是她的信念;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是她多年来的个人护理理念和精髓。就是在这个她觉得十分平凡的岗位上,她用着她的坚持和大爱抒写着她职业生涯不平凡的篇章。

1985年,30岁的马莉加入了北京医科大学医疗队,满怀热忱的她奔赴云南思茅地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进行精神病院支边工作。那时候,大山里人们精神卫生知识浅薄,精神科人才匮乏,马莉了解情况后,立刻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帮扶工作中。

在支边工作不久,从大山深处送来一位诊断精神分裂症的女患者,刚来时,她蓬头垢面,表情紧张,因常年不洗漱身上充满恶臭。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使她双拳紧握,目露凶光,这种情况下接触患者具有被患者攻击的风险,当地的医护人员都不敢靠近患者,这时马莉冲在最前面,以身带教,紧握着女患者的手进行安抚,手把手的为她洗漱。在得知患者多日没有进食后,她一口一口喂她吃着当地的米粉,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马莉的悉心照顾下,患者情绪逐渐平稳,配合了入院的护理。

马莉就是通过这例患者的处理,为当地护理人员传授了尊重患者,爱护患者的护理理念,并改变了以往对不合作患者一律采取约束措施的方法。在这位女患者出院前,她为医疗队唱了一首《小草》,朴实无华的歌词,略带沙哑的嗓音,传递的是她对医护人员的无限感激之情。听着歌,马莉的眼眶湿润了,她更加坚定了传播精神卫生知识,用自己的力量拯救更多精神疾病患者的决心。

2003年,SARS病毒肆虐,人心极度恐慌,医院外用中国结拉起的隔离线,为人们筑起一道守卫健康的铜墙铁壁。马莉肩负起阻击病毒,守护患者的责任。病毒暴发之初,她以医院为家,在保证医院正常患者安全的同时,全力以赴投入到护理疑似发热病人的工作中。

不久,疫情愈发严重,医院应上级要求组建了医疗队,赶赴一线的地坛医院支援。那时,已经身为护理部主任的她要坚守在医院中,虽然不能随医疗队赶赴地坛医院,但她力所能及地用精神科护理知识关心着挣扎在生死一线的医疗队护理同行们。白天工作后,她每晚都要抽出时间挨家挨户到一线医疗队护理同事的家里慰问,和他们的家人谈心,消除他们过度紧张的情绪,随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在马莉看来,自己的职责除了守护患者的心理健康,还要让战斗在一线的同事们能够安心工作,为护理同行撑起了心灵的保护伞。

作为一名精神科护士,她很清楚,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要依靠家属协助进行后期的康复训练,“怎样使家属能够正确的认识精神疾病,从而正确引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她深入患者家属,了解到他们是想学想交流但苦于没有途径,于是想到:“如果能建立一个交流和授课的平台,这些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

说干就干,她克服重重困难,为患者创建多个精神康复相关的社会公益互助团体,开展了大量受到广泛病患和家属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的康复理念的学习和康复技能的培训。在她的倡导下,由她带领的团队组建了国内第一个由康复期精神疾病患者组成的志愿者协会——“绿丝带志愿者协会”。

日复一日,直到今天,她的绝大部分周末都是陪伴患者及家属度过的。她用努力和坚持收获了患者及家属的无限感激和爱戴,很多老患者成为马莉的挚友。

人的一生选择一项事业并进行下去不难,难的是始终坚持兢兢业业将这项事业做到最好,乃至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已过花甲之年的马莉,如今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她和许许多多护理前辈所坚守的北大护理精神也在一代代传承发扬。

她们是一枚白昼的月亮

不求炫目的荣华

而绽放星点的光

日常的点滴中

她们用爱浇灌生命的希望

普通的日子里

她们用心谱写护理的诗章

每一个平凡

都因她们的温暖被定义为不凡

像无数星辰汇聚

便组成满天繁星,漫天璀璨

她们,就是你我身边

每一个在岗位上奉献自我的

敬爱的护理人





(素材来源 / 各附属医院护理部  编辑、排版 / 许可怡  责编 /宣传部 武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