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集锦 北医人物 北医故事 活动预告 北医历程展 师生书法展

将天使之爱融入专业精神

编者按

百又十年的北医

大家云集,群星璀璨

一路兼程,一路荣光

筚路蓝缕领行业之先的探索者

坚定信念奋发有为的改革者

新时代在青春赛道上的奔跑者

……

北大医学人一直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为我国和世界的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

作出了卓越贡献

坚持专业,守护生命 

北大医院•王玉英

王玉英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综合外科科护士长

北大医院重症护理学科,胸外护理领头人

从事护理工作35年

用执着和坚守书写着平凡

又用奉献和大爱诠释着不平凡

她对护理事业的深爱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从事护理行业的30多年时光,王玉英一直把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始终重视个人和团队专业能力的提升。她的职业生涯里经历过太多生离死别,多到她已经记不起值过多少个夜班、参与过多少次抢救。但成千上万的病人和家属却都记得,北大医院有位视他们为亲人的好护士长。

2017年夏天,胸外科病房收治了一位叫李明(化名)的患有巨大纵隔肿物的小伙子。为确保治疗效果,医生为他实施了巨大肿物切除、心包切除及血管成型术。由于术前营养消耗,李明术后出现严重的呼吸机依赖,ICU高昂的诊疗费用快要拖垮了这个平凡的家庭,家属多次要求转回病房。

王玉英看到李明母亲短短数周内多出的白发与皱纹,心疼不已,与医生商量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将李明转回了病房。护理带呼吸机的病人,对于病房护士来说有一定难度。王玉英亲自上阵,和责任护士承担起李明的护理工作,并指导责任护士护理重点。

为了能让李明尽快脱离呼吸机,王玉英查阅了国内外脱机相关资料,从营养补充、肌力改善、心理护理等方面入手制定措施。“李明加油”、“你可以的”、“你是最棒的爸爸”、“女儿在等你回家”,每天进行三到五次的脱机训练,特别是每天的活动训练,王玉英带领护士都要用尽全身力气才能稳住李明,搀扶他一步、两步、三步从原地活动到向前行走。

慢慢地,李明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越来越长,回到病房的第十天,李明完全脱机,并且开始主动行走一段距离,能安睡整夜。李明的母亲看到儿子恢复情况后泪流满面,紧紧抱住了王玉英。辗转求医、病情加重、花费超支,这些压在李明母亲心头的石头终于都落了地。这样感人的场面在胸外科病房上演过很多次,一次又一次感动病人、家属和医生、护士。

作为一名护士,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王玉英总是义不容辞,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她就以敏锐的职业嗅觉感觉到危险的来临,在病区医务工作者间强调做好防护的重要性。

2月1日,接到需要前往武汉的紧急通知后,王玉英只用一个小时就整装即刻飞赴最危险的地方。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冲在前线了,或者说她其实刚从前线回来不久。2019年6月,王玉英参加了第四批中组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2019年4月,王玉英执行健康扶贫任务,前往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永和县人民医院进行医疗帮扶。

无论在哪里,王玉英都能打造一支战斗力一流、凝聚力十足的护理团队,为保证医疗安全、提高诊疗质量、提高团队效率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更为每场战役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她总像个战士,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仿佛最吸引她,她总是无畏倥偬征战苦,全心全意用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她千里飞驰拓路去,身体力行做着先锋与灯塔,引领着无数后备者奋力前行。

到达武汉后,王玉英换上防护服就进入隔离病房“上手干活”、参与救治。很快她就承担了将普通病房改造成为隔离病房的工作。王玉英自称是光荣的“开荒专业户”,马不停蹄地在病房里和装修师傅们一起干活,她速度快、反应快,有急事急情,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拿出方案,迅速解决;她仿佛不知疲倦,紧紧守在第一线,把冲锋在前的背影留给同事,也把勇气、信心、担当和安全留给了同事。

2月8日是元宵节,北大医院援鄂医疗队独立接管病房。当天王玉英下午来到病房工作,只见她一刻不停,处处查看,身着密封的防护服,忍住了缺氧、气闷、出汗,一项项工作接踵而来,一项项指令发出,一项项反馈又涌来……她忘记了时间,忽略了体力极限,几乎熬了一整宿。

第二天一早,前来交接的同事看到脱下防护服的王玉英吃了一惊:平日明亮含笑的眼睛已尽是血丝,眼圈周边满满全是隐隐的青意,脸上几道压痕让她的表情都走了形;摘下乳胶手套,汗滴成串流出,肿胀变形的手指上满是褶皱和勒痕……

王玉英是“严将”亦是“硬将”,抗疫前线的她用坚毅性格和硬核战斗力担当了百名白衣天使最依赖的家长,又用她近乎挑剔的严厉与一丝不苟的专业守护着每位“孩子”的平安。

每位队员的防护穿戴都曾被她用“放大镜”审视过——在队员们进入污染区前,她挨个严格督导检查,细到一个步骤、小到一个缝隙,直至合格方可进入病区。她每天都要到一线进行指导与护理,把控护理质量——工作是否规范精准、流程是否顺畅高效。她如“慈母”又胜“暖阳”,她每日询问安抚队员,细心跟踪每位“孩子”的心理状态,大家都说她是“王妈妈”。

她还是患者的知己,她亲赴一线安抚病人情绪,她说患者是否照护周全,病人心理是否波动是她和所有队员们每日最大的挂念,患者说她有比太阳还暖的声音。

王玉英心里装着每一个患者,每一个队员,她用这份严格和强硬守住了医护零感染的红线,她用缱绻赤子心浇灌那朵生命之花,她穿行朝暮风物之间,是氤氲夜色下的一抹春天暖亮。

王玉英是一名好护士,更无愧一名好师长。看到抗疫前线英姿飒爽的她,或许不会想到她已近六旬。这样的青春力量离不开她孜孜不倦的求知与探索。

在日复一日的临床工作中,王玉英带领护理团队求知、创新。

她曾自行开发食管癌患者胃灌营养液配置方法,为经济困难无法持续购买营养液的患者带来生机

她带领胸科护士学习听呼吸音看胸片,将胸科护理打造成一支医生敬重的专业护理团队

她曾无数次被邀请授课讲学,无论在护理专科技能、管理经验、人生经验、心理调适,她的授课常常最受欢迎

冬去春来,在阳光明媚的4月,王玉英光荣地完成援鄂抗疫任务凯旋。如潮的称赞向她涌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面对荣誉,玉玉英淡然一笑,她将荣誉化作了对护理工作的挚爱、对病人的关爱、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热爱,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书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生命乐章。

有人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王玉英总说,自己就是大河里的一滴水,不求波澜壮阔,惟愿润人心田。


两次冲在抗疫一线的“老战士” 

人民医院•王秋

王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的护士长

从事护理工作29年

一直在临床一线从事急危重症护理和护理教学工作

她是一名“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

生死关头豁得出来”的共产党员

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奋工作

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两次奋不顾身地投入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谱写了一曲曲救护生命的动人乐章

急诊每天上演着生死时速,发病急、病情重、环境复杂多变、医患之间容易产生矛盾是急诊科的特点,作为抢救室的护士长,王秋凭着过硬的技术,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快速准确评判,为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治疗,一次次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在工作中,王秋本着“仁恕博爱之怀”对待每一位患者。有一位患者,因为悲观失落自杀导致多处骨折,瘫痪在床,不配合治疗,经常拔针和乱扔东西。王秋没有埋怨和指责,带领护士给他一次次洗澡并更换干净衣物,及时为他完成各项治疗和护理。王秋还从家里拿来儿子的衣物和鞋,并买来纸尿裤等物品,并积极协调解决患者的一日三餐。经过几天的救治,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情绪趋于稳定。王秋总找合适的机会劝慰患者,慢慢地,患者能够配合治疗了。经过几十天的治疗,患者的骨折愈合良好,王秋又和同事搀扶他练习走路。当患者康复后转往救助站时,王秋将他送到车里,看着患者迈着稳健的步伐离开,王秋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无怨无悔。

2003年SARS来袭,身边的同事一个个病倒,王秋没有退缩,勇敢地坚守到最后一刻。下线休整期间,她再次接到去地坛医院的护理任务,毅然丢下家中80高龄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又一次告别家人重返一线,那么坚定地、那么义无反顾地,圆满完成了任务。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王秋主动请缨于大年初二作为首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来到同济医院中法院区进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她在武汉坚守了72天,先后在三个隔离病房开展工作,参与了101位新冠肺炎患者的护理,医疗队收到多封表扬信和锦旗,全体队员零感染。

到达驻地后,王秋协助队长负责物资管理,手把手指导大家进行防护培训。作为护理组长,她总结经验和方法,梳理工作流程、岗位职责、注意事项及改进方法。进入病房前,她与同济医院护士长共同整理物资、梳理流程、完善防控措施。

作为2003年进入SARS病房工作过的老战士,王秋说:

我有经验,我先上!

王秋(中)

她带领尖刀班队员第一批进驻隔离病房。进入病房前,她指导并认真检查队员们的防护,为大家加油鼓劲。进入病房后,她带领组员科学有序地开展各项护理工作,认真完成患者的接诊及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在有队员出现头晕憋气等不适时,她安排队员离开病房,自己则强忍不适坚守到最后。

工作中,在面对实施气管插管及呼吸支持等职业暴露风险性极高的操作时,王秋毫不犹豫,总是第一个冲上去;

面对情绪急躁的患者时,她克服方言障碍,耐心倾听,通过书写等方式交流,无微不至地照顾患者,增强他们的信心,患者多次感动落泪;

她带去刮胡刀为上呼吸机的爷爷精心地刮净胡须,为患者带去食品、水果及生活用品;

面对不幸离世的患者,她认真完成尸体料理和终末消毒工作;

针对队员们的思想顾虑,她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和工作上的专业指导;

为了让队员能够轮流休息,她每个班次都进入病房,让队员们倍感踏实和温暖

……

在日常工作中,王秋也始终恪守医者仁心的坚定信仰,坚守“疫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的使命,在岗位上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同时,严格落实急诊疫情各项防控措施,严把筛查关,制定并严格执行三级预检,每一道关卡进行流调和体温监测,做到无一遗漏。

疫情期间,急诊抢救室的任务更加繁重,王秋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带领抢救室护士用行动为医院筑起打赢疫情保卫生命的“铜墙铁壁”,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圆满完成了患者的救治及护理任务,并配合医院完成北京冬奥等医疗保障服务,向患者、医院和国家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抢救室负责承担急诊楼患者及工作人员的核酸采集任务后,王秋毫无怨言,认真落实医院政策,制定相关规章与流程,培训并安排护士承担咽拭子采集工作。她经常加班加点亲自上阵,顾不得汗流浃背、顾不得休息和吃饭。

为了保证患者安全,解决留观病人输液等候时间过长的问题,王秋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流程,与留观区密切配合,带领抢救室护士在病人不多的时候,将输液病人安置在一层,拓宽了输液空间,避免了留观室的人员聚集,缓解了病人等候输液的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王秋先后荣获优秀护士、优秀护士长、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她还积极进行临床研究,发表论文数篇,获院内科研基金一项。

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从抗击非典到抗击新冠,王秋谨守南丁格尔的誓言,逆流而上,用爱、勇气和担当,为患者带去温暖与希望。


口腔护理追梦人 

口腔医院•李秀娥

李秀娥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护理部主任

这个志于护理、精于护理、爱于护理的使者

带领口腔护理团队执著前行,苦乐相伴,初心不改

为中国口腔护理事业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八年急诊磨砺,打铁还需自身硬

2005年的一天,北大口腔医院ICU,李秀娥被叫到患者身边。患者面色苍白、血压80/60mmHg,李秀娥赶紧把手搭在他的手腕处,脉搏120次/分。

她轻声问:“您感觉哪里不舒服吗?”“恶心、想吐……”休克?术后出血?一个个问号在李秀娥脑海浮现。

她赶紧叫来主管医生和护士,医生查看病人后,调快了输液滴数,并给患者应用了麻黄碱,血压稍有好转但很快又降下来了。

为了查明血压控制不住的原因,医生急查了血色素,结果显示血色素不足6克。行紧急腹腔穿刺,发现有血性穿刺液,怀疑出现了术后内出血,需紧急二次手术。

就在这时,患者突然丧失意识,情急之下,李秀娥赶紧呼叫,迅速用力把输液袋拧成麻花状来加快液体的输入速度,并迅速协助将患者推到手术室。

正是这精准的判断和一连串紧急有效的处置,为患者争取了时间,挽回了生命。

此时,李秀娥还只是一位普通的护士,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工作不足一年,是什么让她具备这种临危不乱、训练有素的急救意识和技能呢?

其实,来口腔医院之前,李秀娥有着八年急救护理的经验。她从小立志学护理,毕业后被分配到青岛医学院附属市立医院做护士。因为勤奋刻苦、善于钻研,练就了扎实的护理基本功,工作不到7年,便脱颖而出,成为护士长。

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李秀娥吃住都在急诊科,与急诊姐妹们奋斗在抢救一线。就这样,一干就是八年。

丰富的工作阅历和管理经验使李秀娥熟练掌握了各专业的疾病特点、常见急危重患者的应急处理和管理方法,具备快速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急救技能。

半路出身,踏入口腔护理大门

2004年,39岁的李秀娥放弃自己干得风生水起的急诊事业,选择随丈夫来到北京,进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从一名普通护士做起。

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专业,她把自己之前华丽的光环尘封了起来,虚心向每一位临床护士学习。

口腔颌面外科病房主要收治口腔颌面部手术的患者,除手术方式和护理要点外,其它护理内容跟综合医院相似,李秀娥很快便找到了契合点,将之前的护理经验与之融会贯通并迅速掌握。

因其丰富的综合医院管理经验,李秀娥受护理部委托,承担起了《口腔颌面外科护理操作技术规范》的主要修订工作。为了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务,她利用业余时间在家修订,高质量、高效地完成了工作,得到一致好评。

为了让自己尽快适应门诊的轮转学习,李秀娥的业余时间基本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勤奋、钻研的韧劲和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她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由一名口腔护理的门外汉迅速成长为一名地道的口腔护理人。

2005年9月,李秀娥被聘为口腔颌面外科总护士长,2006年3月聘为护理部副主任,同年9月正式聘为护理部主任。

培训是慢功夫,教育是专业发展的源泉

李秀娥上任后重点抓的第一项工作便是护士规范化培训。由于口腔护理学历教育的缺失,护士多为护理专业教育背景,对口腔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临床配合了。李秀娥坚信:培训是慢功夫,只要坚持,就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因此,护理培训不仅要开展,还要开展地规范、科学、系统。

2008年,李秀娥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了口腔医院的管理基金项目“知识模块化在口腔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经过多年摸索,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口腔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体系,内容涵盖了口腔基础、急救、护患沟通、四手操作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明显提高了护士的口腔护理水平,提高了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

2011年和2012年,医院先后在朝阳区成立了第五门诊部和第四门诊部,李秀娥要求分支机构的新护士统一参加总院的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和考核,由总院进行统一管理,使口腔医院的护理水平逐步做到同质化。

为了促进四手操作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和应用,李秀娥将院内系统四手操作培训课程推广到全国。她还带领护理团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全国口腔护理学习班,传播、推广口腔护理新技术、新疗法,把我国口腔护理水平推向新的台阶。

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水平是李秀娥抓的另一项重点工作。

凭借多年的急诊工作经验,李秀娥结合口腔医院常见抢救案例,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亲自承担起了急救培训的授课任务。

她的课趣味性很强,遇到“休克”“晕厥”这些大家容易混淆的概念,她便结合专业知识,把经历过的“急诊室的故事”跟大家娓娓道来,场下的听众仿佛置身于急诊科的抢救现场。很多听过她课的人,至今对她讲过的内容记忆犹新。

正是李秀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口腔医院护士的急救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每当口腔门诊或病房遇到突发抢救,护士们都能迅速做出反应,与医生的高效配合让多位患者转危为安。

为了扭转口腔护理高等学历教育的薄弱局面,李秀娥将在美国、日本等地学习的口腔辅助人员的设置、工作内容、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教材等与我国现阶段国情相结合,初步拟定了发展思路。

2012年,《口腔护理学》作为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的一门选修课,正式对全部护理学生开放。通过这门课程,越来越多的护理学生了解了口腔护理的专业内涵和工作内容。

2014年,正高职称的李秀娥被北京大学护理学院聘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她还积极组织编写口腔护理专著、培养并发展口腔护理教学师资队伍,为推动口腔护理学历教育的发展储备力量。

李秀娥主编和参编的口腔护理专业书籍达27部,成为了口腔护理工作者难得的专业指导用书。201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实用口腔护理技术》创造性地将国外的四手操作理念与临床技术有机结合,改变了我国口腔护理教育中缺乏前沿实践指导用书的现状。

2021年,口腔护理首次独立出来,《口腔保健与护理》作为护理本科“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单独成册,李秀娥作为第一主编承担教材的编写,此书将成为口腔护理领域的权威教材。

勇挑发展口腔护理的重任

随着院内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李秀娥慢慢地在口腔圈里有了名气。

2012年和2013年北京护理学会口腔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护理学会口腔科护理专业委员会换届,李秀娥主任凭借其扎实的口腔理论功底、独到的专业远见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被双双聘为主任委员。

2014年,时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院管理分会护理管理学组”组长的李秀娥意识到,要将护理管理学组独立出来,成立口腔护理专业委员会。她联合国内4名知名口腔护理专家作为发起人,向中华口腔医学会申请。

历经几番努力,2015年8月15日,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护理专业委员会成立,这一天也是口腔护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李秀娥当之无愧地成为第一届委员会的主任委员。

李秀娥带领业内专家攻坚克难,积极调研并界定我国口腔护理的执业范畴,制定《口腔种植修复临床护理专家共识》、《口腔四手操作技术规范》,组织编写口腔护理专著等。同时她还带领口腔护理专家向全国口腔护理同行授业解惑,足迹遍布20多个省份。从学术交流到公益活动,从专题讲座到实践指导,随处可见她忙碌的身影。

在她的带领下,口腔护理专业委员会的会员数在中华口腔医学会近30个专委会中位居第二。她的工作也得到了业内同行的高度认可,于2021年再次当选为主任委员。

突遇疫情,用实际行动护佑首都群众的口腔健康

2020年春节前夕,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李秀娥毫不犹豫地取消了休假计划,带领全院护理人员,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她第一时间对护士进行培训,提高大家的防护意识和水平。从理论授课到操作示范,每一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生怕有一点儿遗漏。

从临床一线成长起来的李秀娥,具有丰富的感染防控和应急处置经验。她积极为医院献言献策,经常一讨论就到了后半夜。

她坚持每天深入临床一线,实地查看临床工作开展及防控措施落实情况,了解并听取护理人员意见建议,帮助大家解决实际困难。有人劝她事务这么多,没必要每天下临床,她却说:

疫情是大事,临床护士很辛苦,看到我,她们会更安心些。

在首都口腔诊疗机构大多停诊的情况下,北大口腔临时急诊的建立体现了国家队的担当,也给李秀娥带来了挑战。在她的号召下,全体护士长打破科室界限,物资、人员全院统一调配,大家齐心协力,全力保障门、急诊和住院护理服务有效运转,护佑了首都人民的口腔健康。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李秀娥参与了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的讨论和制定,参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口腔医疗机构防护手册》,为临床机构开展新冠肺炎防控提供参考。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李秀娥更是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开展专项检查,督导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疫情至今已经两年多,口腔医院从未因疫情而停诊,以“零感染”的成绩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李秀娥与护理结缘三十载,矢志不渝,从一名护士成长为专家,把护理技术引向护理科学,让口腔护理的水平堪与精湛的医疗水平相媲美,推动口腔护理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促进了全国口腔护理行业的整体提升。





(素材由各医院提供  整理/宣传部 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