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集锦 北医人物 北医故事 活动预告 北医历程展 师生书法展

他来自西藏,选择北大,选择医学!

8月4日,毕业于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的平措旺扎收到了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专业录取。金秋时节,他将来到未名湖畔、厚道石旁,带着初心与梦想,踏入医学的庄严殿堂,为110岁的北大医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活力。

这封跨越3600多公里、飞向雪域高原的录取通知书,由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亲手装封,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医生范翔传递,多位北大医学援藏队员送达,收到这份特别的礼物,平措惊喜而感动。


脚下有路、肩上有责、心中有爱、身上有光,乔杰院士祝贺平措投身时刻能感受生命意义的事业,勉励像平措一样坚定学医的学子们勤奋钻研、笃实进取,在未来的学医从医路上找到医学的真谛。

2022年,又有一批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坚定地选择北大、选择医学。正如乔杰院士在寄语中所言,平措的选择,是对医学的热爱、对初心的坚守,让我们一起走近平措的故事。

在他心里,有一颗学医的种子

平措旺扎与医学的缘分可以追溯到爷爷那一代。他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藏医,哥哥大学学的是放射医学,目前正在进行硕士阶段的学习,也立志要当一名医生。这样的家庭背景使他从小就对医学充满亲切感与好奇心,在冥冥之中注定了他未来也会在医学领域探索出一片天地。

平措出生时眼睛就有严重的斜视,当视线聚集在一个地方时,眼球会不由自主地转动。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西藏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无法解决平措的斜视问题。为此,父母只好利用暑假时间,几次带他到上海进行手术治疗,最终使他恢复了视力。

年幼的平措时常思考,受地理环境影响,西藏去大都市看病的百姓毕竟是少数,一些藏区群众在面对解决不了的疾病时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即使千里迢迢走出西藏,异地诊疗复杂麻烦,在经济上也是一笔负担。平措一直想为更多人做点什么,他希望有朝一日,家乡的医疗条件也能改善,百姓不用为了看病而奔波。

父亲给平措展示病人治疗前后的情况

作为一名藏医,平措的父亲经常向他讲述现代医学发展的迅猛。小时候,平措喜欢陪在父亲身边,父亲给患者看病,平措就在一旁看着。平措回忆,父亲一天要看50多号患者,虽然人数很多,但父亲总是耐心诊疗,还给患者普及一些预防保健的知识。有些重病患者,在父亲的治疗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也经常有患者为了表达感激,给父亲送来一面面锦旗。

细心的平措发现,父亲每次看完一个患者,都会流露出轻松愉悦的表情,这是一种帮助他人解决难题、实现自己价值的快乐。父亲也发现了平措的“小心思”,时常鼓励他努力学习,将来学好现代医学,并把它带回家乡。就这样,一颗学医的种子在平措心中逐渐萌芽。

父亲向平措介绍藏医里的草药

平措记得,自己从上幼儿园起,就经常看到父亲拿着医学书籍和教材不断学习,修改之前做过的笔记。即使父亲已经是一名医生,还在一直向上求学,自我深造,在一个专业领域里一干就是30多年。父亲的言传身教,对平措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谈到对学医的认识,平措说:

“学医不只是在大学或工作期间的事情,它更是一辈子的事情;医生救死扶伤,护佑生命,是一辈子的职业,更是助人为乐的一种享受。”

如果说,父亲是平措的引路人,言传身教为他提供了学习的榜样,那母亲就是一盏明灯,充满温情,为他驱散迷雾指明方向。

平措的母亲是大学藏文老师,母亲一直教育平措,人的一生,不在于赚多少钱,取得多少荣誉,而在于是否真正为他人、为社会做了什么。医生治病救人,是一个可以直接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职业。来自父母的耳濡目染,使得平措从小就对医学有一种敬畏感与好奇心,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像爷爷和爸爸一样,走入医学的殿堂。

平措和父母的合影

平措不仅有一颗服务他人、热爱医学的心,他也把这份“光和热”传递给班上的同学。高中生难免会有对未来的迷茫,每当同学向平措询问未来的打算时,他就会把母亲的教诲讲给同学听。他也向大家传递自己对医学的认知看法,纠正一些有关学医的“刻板印象”,让他们感受到学医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平措的努力似乎有了成效,班上很多同学在填报志愿时都选择了医学。

北大医学,离梦想最近的距离

平措有一个同学的奶奶患有严重白内障,由于西藏医疗条件不发达,几年医治无果。幸运的是,北大医学援藏医疗队的到来,为奶奶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难题,经过手术治疗的奶奶重获光明。

虽然这只是北大医学组团式援藏医疗的一个普通病例,却给平措留下了深刻印象。北大医学援藏医疗队的眼科医生,为许多有眼睛疾病的藏区百姓进行专业化诊治。不仅是眼科,还有儿科、骨科、妇产科、肾内科,等等,很多过去无法在当地诊疗的疾病,现在都能在家门口得到救治了。

在和北大医学援藏医疗队员的交谈中,平措知道了钟南山、屠呦呦、顾方舟……这些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史上的“群星”都是北医校友。越来越多的了解,使他更清楚地意识到:北大医学培养的是脚踏实地做人,扎扎实实为人民工作的医生。

这就和北医的厚道底蕴一样,即使他们很平凡,也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发光发热。

高考出成绩那天,平措得知自己取得了优异成绩,在西藏自治区名列前茅。那一刻,平措十分激动,这是他离梦想最近、也是最真实的一次。他放弃可以任选其他专业的机会,坚持报考北大医学,这是对自己萌生多年的医学初心的坚守,更是一种医学路上的传承。

平措填报志愿后与北大援藏医疗队员的合影

2022,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作为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院校,百余年来,在捍卫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医路征途上,一代代北大医学人始终与祖国共存亡,与民族同兴衰,始终是悬壶济世道路上的中坚力量。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北医人挺进抗美援朝战争前线,救治受伤将士;深入地震灾区,救治受伤群众,到新世纪以来的抗击非典、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医疗保障,处处都能见到北大医学人白衣执甲、迎难而上的身影。近年来,北大医学人又经受住抗击新冠疫情和北京冬奥医疗保障等重大历史任务的严峻考验。

医学既可以成为一个平台,多种前沿优势学科交叉融合;亦可以成为一个出口,承接多种前沿技术的落地与应用。在百年变局、新冠疫情、国家战略部署与“双一流”建设相互交叠的时代背景下,北大医学提出“新医科”战略,培育出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和复合型医疗领军人才。在为祖国培养领军医药卫生人才的同时,北大医学不忘扎根祖国大地,承担社会责任。从北医毕业后的校友,有的选择支援西部,有的选择扎根基层,在疫区一线、在雪域高原,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在世界需要的地方,都有北大医学人的身影。

青春奋斗,立志学成回乡服务人民

2020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正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17名西藏医学院同学回信。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医学生们打好基础,毕业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不仅是总书记对17名西藏医学生的期许,更是对全国青年学生的寄语和厚望。如今距离这封回信已有两年半时间,但它却激励着一批批莘莘学子将青春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与其他淳朴善良的西藏人民一样,平措对生他养他的土地充满了热爱。他希望自己学成之后回到西藏,把更好的医疗资源带回家乡、把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传授给更多的人。

在他看来,能够用所学所得回报家乡,为家乡人民群众尽一份微薄之力,就是传承北大人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北医人厚道担当的精神传统,就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的亲身践行,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西藏地处边陲高原,除了医疗资源紧缺,教育资源也欠发达,这里的孩子们想要走向更远的地方,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平措自幼勤奋努力,高中时更是严以律己,经常对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内容进行评估,每周都会列出计划表,再根据完成情况适时调整。状态不好时,平措也会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如弹吉他、剪辑视频、和家人一起运动、和朋友们踢足球……平措认为,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要放平心态,学习和生活才会有条不紊。

离高考76天,午休期间老师为平措拍影留念

平措在听课学习中

平措并非只是埋头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课余时间他也关注一些医学领域的社会热点问题。谈到医患关系,平措认为,医生和患者都应该相互理解,患者要理解医生工作的劳累,而医生也要耐得住性子,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医术。他虽然还未踏入大学的校门,但心中似乎已经有了清晰的人生规划。

对自己向往的大学生活,平措说到,目前的打算就是先学好专业知识,提高技术本领。在学有余力的同时利用好北大的资源平台,进行双学位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人文素养。平措说:

“北大医学为国家培养了许多医学领域的人才,进入北医学习,对我来说既是荣幸又是机遇。青春是最好的奋斗年华,我们不仅需要慢慢探索,弄清楚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且还要在基础知识上下硬功夫,练硬本领。”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不仅是用生命护佑生命,更是用心灵温暖心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北大医学始终以最真诚的热情拥抱每一位心怀医学理想的莘莘学子。衷心祝愿平措旺扎在北医校园里,同寻健康渡轮,共济生命汪洋,点亮医学的浩瀚星空!





(北京大学医学部 宣  联合策划 / 医学部招生办、宣传部  视频 / 医学继续教育学院  剪辑、动图 / 郭赛亮 

 采写 / 宣传部 杨映锴、武慧媛  图片 / 受访者提供、招生办  责编 / 武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