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集锦 北医人物 北医故事 活动预告 北医历程展 师生书法展

援藏!平凡的故事汇聚成伟大的精神

编者按

7月12日下午

北大医学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

欢送会举行

第一医院、人民医院

第三医院、口腔医院

将派出19名医疗队员奔赴西藏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

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2015-2021年

北大医学先后选派

七批共145人次

支持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

22个临床学科、1个医技科室、5个管理部门

从首都北京的水准原点

到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

一群可敬可爱的北大医学人

用实际行动诠释厚道与担当

用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医者情怀

为“老西藏精神”注入全新的时代内涵

我们从众多故事中撷取点滴

回望这个群体的援藏岁月

争分夺秒,守卫好生命的防线

北大医学第三批组团式援藏队员  刘春雨

第三医院妇产科

这一年对我来说是收获大于牺牲:虽然远离家人,经受缺氧,但在那里的经历是一辈子的财富;这一年也是在坚韧中践行、成长的一年:从内心、精神、灵魂上都有新的提升,也算是用自己的医疗之手实现家国情怀。

2017年的一个深夜,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刘春雨从睡梦中惊醒。“刘老师,手术室有个孕妇,已经做了剖宫产,但是现在大出血,我们不知道要不要切子宫……”

刘春雨询问病情之后,简单嘱咐了处理方法,便火速赶往手术室。此时,产妇出血量已经达到2000毫升,属于严重的产后大出血,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更严重的是,西藏血源极度缺乏,整个藏区没有血小板,整个医院甚至有的时候都没有备血。

考虑到形势的严峻,刘春雨和手术医生用尽一切努力——台上加强宫缩,进行保留子宫的一切止血措施;台下加快补液速度,同时联系血库取血,当血细胞运到手术室,输上血的那一刻,刘春雨激动得热泪盈眶。凭借多年的手术经验和过硬本领,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刘春雨在危急关头保住了产妇的生命,抢救成功了。

刘春雨(左二)与抢救患者及家属合影

这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对于刘春雨来说,只是最平凡不过的一个夜晚。在她援藏的一年期间,每天夜里都是备叫状态,随时待命紧急抢救危重产妇。她还在藏区开设第一个产科高危门诊,为孕产妇找到了线上孕妇学校,在受援科室开展产儿联合查房、多学科会诊、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等等。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在她的帮扶下,实现了操作技术和诊断水平的飞跃,刘春雨也实现了自己的入藏的诺言。

北大医学第七批组团式援藏队员  赵慧颖

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我是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每天都在经历抢救,也曾经无数次设想过,如果路遇需要急救患者,我该如何去做。抢救生命,已经成为融入我们血液中的本能反应,驻守在雪域高原,就要守好健康西藏的生命防线。

2022年6月9日中午,藏族姑娘拉姆在拉萨市的街道眩晕倒地,四肢不停地抽搐,分泌物不停地从紧闭的牙关中涌出……路上的行人顿时慌乱起来,将拉姆团团围住却又不知所措。

恰在此时,赵慧颖和同事一道外出办事,看到骚动的人群,听到“倒下”“抢救”的字眼,医生的职业敏感性让她们下意识向人群方向跑去。

“我们是医生,让我们看看!”发现拉姆抽搐逐渐减弱,面部青紫,大声呼叫她,却没有回应。赵慧颖赶紧查看呼吸、触摸颈动脉,发现胸廓起伏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

“糟糕,一定是分泌物导致气道堵塞出现了窒息!”拉姆心跳、呼吸骤停,赵慧颖等三位医生没有一秒的犹豫,立刻跪地为她进行心肺复苏,同时让周围群众拨打急救电话。

一下,两下,三下……随着心脏的按压,所有的人心都紧张地跳起来,每按压一下,都承载着大家对生命的期盼与希望。经过不停歇的心肺复苏,拉姆的面色、心跳和呼吸恢复了,她从死亡边缘被拉了回来。

“快送到急诊!”三位医生来不及松口气,护送拉姆一直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此时,她们才发现,全身已经是大汗淋漓。发生心脏骤停后的4-6分钟是进行救治的“黄金时间”,正是医生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用爱心接力,赋予了这名藏族姑娘不一样的人生!

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抢救过程不仅彰显了医者仁心,更体现了医疗队员精诚团结、勇于担当的精神面貌,每一次抢救都是对医疗队员勇气信心和技术水平的大考。

北大医学人始终把挽救生命放在第一位,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时间、最高的效率,与死神赛跑,成功打赢了一场场生命保卫战。北大医学人时刻准备着,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不忘医者初心,奋力坚守使命!

护卫健康,平凡之中的一缕阳光

北大医学第六批组团式援藏队员  陈立

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

口腔医学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将在夯实基础、探索前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以造福西藏百姓,让他们绽放最美的笑容!

2020年,陈立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踏上他的援藏之旅。

经过实地调研,他发现西藏地区的口腔健康问题尤为严重——口腔疾病发病率高,诊治率较低,大量缺牙的患者得不到及时修复治疗。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口腔保健意识淡漠,“牙疼不是病”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进藏后不久的全国爱牙日,陈立从口腔卫生宣教做起。受疫情影响,无法现场开展传统口腔科普教育,陈立就采取腾讯会议+直播的形式,设计了口腔宣教的云课堂。

云课堂“口腔健康,向美而行”,陈立用大量临床病例和三维动画讲解牙齿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治疗方法,牙齿缺失后不修复的危害、三种修复方案及其优缺点。他还邀请北大口腔5名专家以及自治区6名专家参加宣传,共同回答听众提问。

作为北大医学援藏医疗队的一员,陈立认为,医师的职责不仅是做救死扶伤、妙手回春的医生,还要把重心放在“传道授业解惑”上。他在种植手术、常规修复方向重点培养年轻医生,力争打造一个年轻的种植修复团队。在临床带教中强调行为示范,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详细的分析指导,制定每周一次的培训课程,内容包括固定修复、口腔美学及口腔种植三大模块。同时要求年轻医生进行病例讨论、文献汇报,以此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

每周一次的科室业务学习

陈立指导当地医生开展口腔种植手术

北大医学第一批组团式援藏队员  许戎

第一医院肾脏内科

作为第一批援藏队员,我们克服了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和身体上的种种不适。这是一份不可替代的感情,也是一段不能忘却的经历,它加深了我对医学、疾病、患者的理解,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

2015年8月,国家启动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许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愿申请到西藏开展医疗援助工作。许戎是前来援藏的一员,更是带领藏区肾脏病事业发展的先锋。

短短半年时间里,他带领西藏人民医院肾脏内科开展拔管术、修补术、长期导管置入术等新技术百余次,科室医疗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为了给腹透患者讲解预防感染的专业技能,增强基层农牧民的疾病预防意识,许戎到山南地区的腹透患者家中调研,示范无菌操作技术,教授预防腹膜感染知识。

许戎在山南会诊疑难患者

许戎不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一个师者。他在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始终不忘培养当地医疗骨干。在日常查房、病例讨论、论文写作和手术过程中,他总会把先进的理念、知识和技术手把手传授给当地医生。与此同时,许戎善于学习,虚心求教,向当地医务人员探讨内地少见的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引起的肾脏疾病的诊治,共同学习的同时,也丰富了大家的临床经验。

作为北大医院援藏医疗队的队长,许戎更是大家生活中的表率。他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带领并指导当地医生做床旁检查,系统分析患者的病因、病理、诊断、下一步治疗及转归情况。为保证多一些时间守候在病房开展诊治工作,他放弃周末休整的机会,兢兢业业投入繁忙的医疗工作中。

进行腹透置管膜手术

科普宣传、实地调研、基层义诊、培养后辈……他们是工作之中的“多面手”。虽然没有生命救援时那般惊心动魄,但他们也在用精湛细致的技术和辛勤朴实的作风履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一批批北大医学援藏队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绽放光彩,为患者送去关爱与温暖,为当地医疗的发展与进步竭尽全力,顺利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人才培养工程,最终实现大病不出藏的宏伟目标!

攻坚克难,从0到1的多个突破

北大医学第三批组团式援藏队员  唐菲菲

人民医院血液科

藏族人民叫我们医生安吉拉,这与天使的英文angle谐音。援藏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历练,虽然充满挑战,但我不后悔,如果此生还有机会再援藏,我希望还能成为藏族同胞的安吉拉。

2017年7月29日,令唐菲菲永生难忘的一个特殊日子——那一天,她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三批援藏医疗队员正式入藏,开始了援藏医疗工作,她的生命也从此和西藏这片土地紧紧联结在一起。

西藏自治区没有专门的血液科,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血液科的地区。在困难面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唐菲菲带头上阵,帮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专业独立成科,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血液专科病房,填补了西藏自治区无血液病房的空白。

同时,面对西藏地区没有专门血液门诊的现状,唐菲菲开设了西藏自治区第一个血液专业门诊,大大方便了血液病人的诊治。在她的努力下,血友病的救命药——血浆源性VIII因子进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终结了西藏自治区无VIII因子不能治疗血友病的时代,使西藏血友病病人可以在本地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护理远程授课及病历讨论

为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她开创了血液医疗、护理及检验的远程培训新模式并使其常规化;每周一中午连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进行业务学习,每季度至少1次护理远程授课及病历讨论;牵头举办西藏自治区血液年会,将血液疾病的规范化诊疗辐射到西藏基层。这些措施极大提高了西藏本地护士对血液病人的护理水平和血液医生的诊断治疗水平,使西藏本地医生不出藏便能享受到很多学习的机会。

到西藏各地区和单位进行义诊5次,受众人数达200多人

北大医学第五批组团式援藏队员  李昂

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援藏的这一年是忙碌和充实的,我不但在世界第三极感受它的壮美,也亲临其境体会着别样的风土人情。我会以更加感恩、平和的心态迎接未来的种种不确定,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尽我所能,不忘初心、奋力耕耘。

糖尿病是西藏人民医院的主要诊疗内容,科室教研实力逐年增强,但对糖尿病患者代谢的控制却并不理想。北大医学援藏专家李昂认为,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治疗,除了药物的控制,更加核心的是临床营养方面的医学评估和干预。

由于西藏独有的高原环境和藏区的生活方式理念以及临床营养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就连临床营养科都没有,更不用说临床营养工作的开展。

但这些困难并没有让李昂知难而退,基础知识培训、营养师队伍搭建、临床路径制定……在他的一手打造之下,一个初见雏形的临床营养科正式在藏区成立,这不仅是西藏地区首个临床营养科,更开创了高原地区医学营养工作的新篇章。

临床营养科成立后,李昂又发现了第二个问题,科室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并没有完全规范。他找来多年的临床数据,一个一个比对、分析,再根据国内外成熟的血糖管理规范,成功进行了本地化调整,形成一套因地制宜糖尿病住院患者血糖管理规范。虽然这套规范刚刚起步,但成效已经非常明显,对于患者的血糖控制有了显著的成果,也为日后疾病的规范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雪域高原,他们开展了一项项藏区首例,实现了一次次技术突破,填补了一个个医疗领域的空白,展现着北大医学人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靓丽底色。

北大医学援藏医疗队员们,为藏区健康卫生事业不断探索,全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虽然援藏时间只有短短一年,虽然工作环境极其艰苦,但他们的辛勤付出,造福的是千千万万藏区百姓,也注定会在藏区医疗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片冰心,内心沉淀温情成长

北大医学第二批组团式援藏队员  迟洪滨

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

我认为援藏的意义不仅在于救死护伤,更重要的是技术的交流、文化的滋润、爱的传递,我会尽我最大能力帮助当地不孕不育患者实现她们拥有孩子的梦想,最终推动西藏生殖医学事业的发展。

2016年,迟洪滨肩负着为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组建生殖医学中心的使命,踏上了前往西藏的旅途。

迟洪滨来到自治区医院后,马上开设了生殖内分泌不孕不育门诊。西藏的医生既热情好客又求知若渴,为了解决迟洪滨出诊时的语言障碍,她们每天都会派遣一名“翻译”,迟洪滨也手把手教会了她们阴式B超的操作技巧,没过几天,大家就亲切的像一家人。

因为西藏历史地理原因,藏区妇女阴道炎,盆腔炎等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最终导致不孕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每当迟洪滨看到寻求不孕症治疗的藏区妇女那无助焦虑的眼神,听到她们凌晨3点不到就要排队挂号看不孕症门诊时,迟洪滨就想尽力帮帮她们,多看一些病人。为此,迟洪滨经常不知疲倦地看病诊断,甚至顾不上吃午饭。

2016年11月9日,迟洪滨和同事接受中组部及医院的委派去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乡镇——普玛江塘乡义诊。一到乡政府门口,藏民老乡早已排在墙根底下等着他们的到来了。进来问诊的大都是育龄期妇女,她们平均都有超过6次的妊娠及分娩史,但最终能存活的孩子只有1-2个。这里的妇幼保健严重缺乏,孕妇都是不进行常规产检的,等发现问题为时已晚,实在让人痛心。

迟洪滨把上一批北医三院援藏专家李华教授主编的妇女健康保健手册分发给就诊的妇女,并根据她们的病情给予发放免费药品。虽然迟洪滨依旧听不懂藏族姑娘的语言,但能够看到她们眼里和心中都闪烁着感恩的微光。

北大医学第四批组团式援藏队员  田艳

第一医院肿瘤消化科

一年来,在帮助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内科进步的同时,我自己的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积累了大量临床与管理经验,多方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并且和当地医务人员结下深厚的友谊。

2018年7月26日,田艳,作为第四批援藏医疗队员,踏上了美丽的雪域高原。在几周的调研后,田艳发现西藏人民医院肿瘤内科还是一个全新的科室,缺少一套完整的肿瘤治疗规范。就是在一片空白的情况下,田艳开始带头在科内进行各种肿瘤的指南解读,规定每周二进行全科大查房,要求对所有新病例以及疑难病例进行全科讨论。在这种实践中,肿瘤内科的工作逐步有了起色。

西藏人民医院肿瘤科合影

近年来,肿瘤治疗已经进入到精准医疗时代,但西藏仍只能进行传统的化学治疗。为了让科室紧跟时代的步伐,田艳与内地联系,打通基因检测与药品输入渠道,并在科内进行基因检测与肿瘤精准治疗培训,以此来为患者提供精准治疗服务,减少肿瘤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过去,肿瘤科采用传统床旁监护仪对患者进行监护,医护人员又不能时刻守护在患者床旁,一旦患者发生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就会导致治疗的延迟。2018年底,田艳参照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心监护系统,结合西藏特点,申请购置中心监护系统,从此改变了传统监护现状,提高对患者积极全面的监护效率。

此外,她还帮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内科积极筹建“肿瘤标本库”及“临床数据库”,用大数据来进行患者的预防筛查和诊断治疗。

北大医院第四批援藏医疗队员们

西藏是离太阳更近的地方,也是离初心更近的地方。援藏队员是伟大的,他们曾为了一台手术的顺利完成,忍受严重高原反应流着汗、咬着牙继续坚持过;他们曾为了能给偏远地区的患者看病,在藏区泥泞的村落奔波过;他们也曾看着屏幕那端的家人,将眼泪吞下彻夜难眠过。所有的一点一滴,都将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

在救死扶伤的医疗战线上,援藏专家和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同道们都是亲密的、可靠的、使命必达的战友,他们用专业和爱心,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生命之歌!礼赞责任,致敬崇高!

北大医学的援藏队员们

扎根雪域高原

矢志接续奋斗

为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事业

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的历史空白

创造一个又一个高原医疗奇迹

青藏高原上

最稀缺的是氧气

最宝贵的是精神

支撑北大医学的援藏队员精神

就是北大医学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绵延的山脉,高远的天空

蓝天下飘扬的鲜艳五星红旗

是祖国的大好河山

未来,将有更多的

北大医学人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在雪域高原上继续书写

北大医学的“厚道”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