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集锦 北医人物 北医故事 活动预告 北医历程展 师生书法展

重大时刻挺身而出的你,最美!

编者按

一袭白素衣

一颗炽热心

在如花般的流年里

揣一个天使的梦想

去拼搏,去守护

2022,北大医学办学110年

我们一起重温感受

重大时刻北医护理人的厚道情怀

坚守抗疫前线的北大护理人

从抗击“非典”到抗击“新冠”,北大护理人谨守南丁格尔誓言,为人民健康事业赴汤蹈火。身穿白衣,不负使命。

☆“我有经验,我先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秋从事护理工作27年,一直在临床一线从事急危重症护理和护理教学工作。

2003年SARS来袭,身边同事一个接着一个病倒,王秋勇敢地坚守到最后。下线休整期间,她接到去地坛医院的护理任务,毅然重返“战场”,圆满完成任务。17年后的2020年,新冠肺炎席卷全国,她再一次告别家人奔赴战疫前线,她是那么坚定,那么义无反顾。

在武汉坚守的72天,她先后在三个隔离病房开展工作,参与了101位新冠肺炎患者的护理,医疗队收到多封表扬信和锦旗,全体队员零感染。作为护理组长,她不断总结,梳理流程、岗位职责、注意事项及改进方法,手把手指导队员进行防护用品练习。作为经验丰富的老战士,她带领“尖刀班”队员第一批进驻隔离病房。最危险的时刻,她总是第一个走向病室,最后一个离开病房。她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他们的主心骨,我不能退缩。

没有生而英勇,只有选择无畏。在疫情面前,有许许多多像王秋一样的护士,不惧风雨,逆流而上,始终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大爱、勇气和担当为患者带去温暖与希望。

无论是抗击非典的最前线,还是新冠疫情的战疫中,北大医学奋战在一线的几千名护士,年纪最大的接近退休,年龄最小的不满20岁。在舍身救治患者的工作中,她们有的倒下了,但是马上新的梯队又坚强地站在了她们的岗位上。

☆脸上的勒痕是无悔的坚守☆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多次派出护理人员支援疫苗接种任务。赵文惠先后带队参加21次支援任务,从夏至冬,历时三季,共接种 22397人次。

在配合八里庄社区完成12-18岁青少年的疫苗接种工作时,赵文惠带领团队成员用规范的操作、耐心的讲解、适时的安慰、鼓励的话语,平复了学生们的焦虑和恐惧,出色完成了疫苗接种任务。精湛的技术、温情的护理给社区居民留下了体贴负责的印象:“你们平时对病人也是这样的吧,真好!”

新冠疫苗接种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每次经过短暂培训就要投入紧张忙碌的工作中。为了节约时间,减少上厕所的次数,赵文惠忍着不喝水。每次脱下隔离衣,她的衣服都湿透了,脸上是一道道勒痕。她说,“参加社区疫苗接种任务几乎都是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六点,每个队员要完成将近500人次的注射。有时体力不支,简单补充点食物又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工作中,非常辛苦但大家毫无怨言。”

早出晚归,披星戴月,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在与疫情战斗的日子里,北京大学各附属医院护士们一次次地奔赴社区、冲向险情。虽然天气很冷,夜晚很黑,有疲惫、有心酸,也有汗水,但人人心里都有一团火,大家坚信寒冬终将过去,春天总会来临。

核酸检测、疫苗接种、技术指导、科普宣讲,每一次任务、每一项工作,都竭尽全力,无怨无悔。那些口罩下的深深印痕,那些顶着严寒防护服里却浸湿的衣襟,那些护目镜下坚定的眼神,那些工作起来娴熟的身影......原来这就是天使的模样。

☆ 为爱奔赴的除夕夜 ☆

2020年的除夕夜,人心思归,万家灯火,但新冠病魔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白衣天使们,接到紧急命令:在40分钟内,齐聚丰台,完成紧急采样。这样的节日,这样的命令,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护士,也是战士!时刻准备着,“召之能来,来之能战”。

她们不仅是护士,还是妈妈,是妻子,是女儿!面对稚嫩孩童睡梦中的朦胧挽留,王迪义无反顾,“妈妈马上回来,你睡醒就能看到妈妈了”是她最温柔的谎言;“今年除夕辛苦你采办,明年好好陪你过除夕!”是冯颖对新婚丈夫最浪漫的承诺;面对家中长辈,“别担心,等我回家吃饭!”是刘婷婷最简单的期许。

丰台大街上,没有了以往节日的喧腾热闹、鞭炮齐鸣,只有夜幕中和时间赛跑的白衣天使。最怕冷的刘霞在如此刺骨的冷风中仿佛屏蔽了自己的感觉,卖力工作。采样结束时,冻僵的双腿出卖了她。返回医院时,满脸都是口罩勒痕的张一凡笑着说,“ 这是我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新年!”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病毒无情,人间有爱。白衣天使,用初心和勇毅,筑起最温暖的屏障,向你们致敬!

疫情面前,广大护理人员同医生们并肩战斗,第一时间站在抗疫的第一线。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在隔离措施防护手段有限的条件下,在随时都有被病毒传染的时候,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患者,把死亡的恐惧置之度外,为爱和责任而战。

深入灾区前线的北大护理人

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北大护理人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构成了保卫人民生命健康的坚实屏障。

☆横跨祖国大地奔赴震区一线☆

2008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室张枫护士长、孙瑛护士参加了北京市汶川地震第四批抗震医疗救援队。到达灾区后火速开展工作,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抢救地震中挤压伤造成的急性肾衰竭患者。参与医院常规查房、都江堰灾区防疫、巡诊、伤者转运,并向灾区老百姓发放药品、食品等。作为北京三级医院救援的专业护理人员,她们还在当地医院开展防疫知识讲座,指导血透室布局建设等。工作过程中,医疗救援队克服频发余震、物资缺乏、语言障碍等重重困难,圆满完成各项救援任务。

☆ 不辞辛苦,日夜守候☆

李冬生把伤员送上列车

张凡在护理小伤员

2008年5月17日深夜,四川抗震救灾指挥部向北京支援灾区的急救队下达了转运病人的命令。18日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第一批医疗小分队执行首次任务——奔驰千里,将65名急需到后方医院手术、治疗的伤员从震区绵阳转运至重庆的医院。

18日凌晨的余震,让刚刚赶到的北京急救队员们感到不适,首钢医院护士李冬生只休息了三四个小时,就匆忙与其他急救队员集合出发了。他们的任务是将一名双下肢离断术后的重伤员护送至重庆254医院,经过10个小时长途跋涉,于22时30分将伤员安全送达目的地。之后,顾不上休息又连夜赶回绵阳接受新的转运任务。

5月19日下午,搭乘飞机火速赶往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的血透室护士张凡,已经在当天晚上8点左右到达成都,与护理小组救援队开始在成都第一人民医院投入紧张的抢救重伤员工作。她参加了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的监护工作,不辞辛苦,日夜守护在伤员身旁。

哪里有灾情,就向哪里冲。哪里有考验,就向哪里去。和时间赛跑,同死神抗争。自强不息、敢于胜利。危急时刻,北大护理人从不退缩!

汶川地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口腔医院、第六医院、肿瘤医院、首钢医院、深圳医院百余名医护人员奔赴医疗一线,克服困难,连续作战,诊治患者3000余人,完成各类复杂手术200余台,抢救危重病人近400人,转运伤员5000余人。

玉树救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第六医院在第一时间派出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赶赴灾区,战胜缺氧严寒气候,竭尽全力救治藏族同胞。挽救生命时,他们一定站在队伍的最前列。

这就是北医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齐心抗灾,保卫人民。抗震救灾的医疗队名单上,护士永远是和医生并肩站在一起的战友!

助力奥运梦想的北大护理人

从2008到2022,奥运会医疗保障队伍中,北大护理人不曾缺席。不同场馆区域的医疗服务,普及急救医疗常识的知识培训,为健康奥运保驾护航,共同交上一份完美的“双奥”答卷。

☆ 在平凡的工作中极致绽放 ☆

2022年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组建冬奥医疗保障队,唐晓红主动请缨,作为护理负责人及保障团队核心组成员,积极参与流程建立、应急预案、演练培训方案的制定、人员分工等工作。

冬奥保障的医疗、生活、办公物资清单梳理与筹备工作繁杂,耗材种类众多,她丝毫不敢马虎,每一样都要反复审核,经常亲自跑到库房核对实物、申领、清点、打包、分装、搬运。她逐一督导仪器设备的功能检测、器械消毒。

在首体短道速滑及花样滑冰训练馆的医疗保障中,唐晓红协助医疗官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合理规划医疗站布局、设计穿脱防护服的空间及流线,制定医疗站工作流程、细化防疫流程以及消毒隔离规范,强化疫情细节管理。负责物资设备及药品管理,将医院运往场馆的大量物资、药品细致整理摆放、张贴标签,熟知位置,熟练各种耗材使用,做到每日清点,及时补充,维护急救设备处于时刻备用状态。负责医疗站环境整洁,定时消毒隔离,协助FOP站队员穿脱隔离衣及物品、衣物消毒,有效落实环境消杀,做到保障期间零感染。

除此之外,她还承担运动员医疗站的护理工作,一切以运动员训练为中心,服从安排,随时调整班次,每日训练前1小时到场、训练结束后1小时离场,平均每日工作12小时,最长日19小时。几乎每场训练都有运动员摔倒,她总是时时保持警觉,随时作出响应,协助医生为运动员提供诊疗服务。

☆ 体重骤减为冬奥,手术不断情更坚 ☆

马鹏程,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医疗保障中,他负责的是赛道上最容易受伤、救援难度最大的点位,但他成功救援多名严重受伤运动员。个人救援次数约占全部比赛受伤运动员的五分之一,是所有冬奥医疗队员中,救援次数最多执勤时间最长的。体感温度零下20-40℃,每天保障雪道救援十余个小时,包括赛区全部的官方训练和预决赛医疗保障。期间,他也经历了很多艰苦磨练,125天瘦了36斤,服务点位危险,生病治疗后吃止痛药继续工作,医疗保障期间负伤做了三次手术,四次被救护车拉到崇礼医院。

生命的守护人,安全的保障者。是你们,不负重托、精益求精的冬奥保障,让奥林匹克圣火在东方大地愈加光明灿烂。

奥运盛会、重大赛事、庆祝活动......每一次重要的医疗保障服务,只要国家需要、人民需要,北大护理人一定会站在医护团队的行列里,出色地完成任务。用爱心、细心、责任心,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为医院、为学校、为国家赢得荣誉和喝彩。

白衣天使的使命与担当

有一群人,白衣如甲出征灾区前线,不分昼夜坚守在护理岗位;有一群人,刚刚保障完北京冬奥,如今又奋战在抗疫一线;有一群人,在非典疫情、新冠疫情、抗震救灾......任何急难险重任务来临时,他们都挺身而出。

☆ 抗疫、救灾、援鄂、护航冬奥 ☆

邢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护士,从事骨关节疾病的护理及康复工作20余年。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早期,医院成为重灾区,邢星不惧危险主动请缨,第一批加入抗击非典第一战线,在封闭病房连续工作20余天。

一位86岁SARS患者,在隔离病房接受治疗期间,生理和心理状况极度不稳定,不停哭泣。即使知道停留在患者身边多一分钟、多和患者说一句话,都会增加自己感染的风险,邢星依然在繁重的医务工作之余,细心与老人沟通,老人非常想念家人又没有手机,她就在清洁区和患者接通医患对讲机,再和患者家属手机对上,老人听到家人的声音,不再哭泣,积极配合治疗。隔离病区内外,一片焦急,一片绝望,邢星用她的爱心燃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在无情的非典战疫中,绽放出温暖的光芒。

2008年汶川地震,灾情严峻,各地的医疗队火速赶往灾区。邢星再一次报名,跟随医院医疗队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救灾过程中,6级余震不断,为了安全她们只能住在帐篷里,南方夏季炎热,她的胳膊被蚊虫叮咬后明显肿胀,但她依旧冲在第一线为患者消毒伤口,协助医生为骨折患者及时固定,为手术患者做好术后护理。工作后期,为了提高当地医院的骨科护理水平,邢星为绵阳中医医院骨科护理同仁们详细讲解术后护理工作重点。在无情的灾难中,邢星作为千万名医护人员中的一抹缩影,为灾民带去了希望。

2020年,身为护士的她又一次义无反顾,奔赴武汉抗击疫情。隔离病房的护理跟平时工作完全不同,从患者进入病房的生命体征测量、健康宣教、吸氧、抽血、输液等治疗性工作,再到送饭、倒水、协助大小便等生活护理,甚至各种垃圾的包装、清理,厚厚的防护服让这些平日里无比熟悉的动作变得艰难。高强度地工作让她好几次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头痛、头晕,即使身体反应再严重,她从未有过一次提前离开工作岗位。她说,作为援鄂医疗队的一员,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她倍受鼓舞,就像火把被点燃,瞬间充满了能量,支撑她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在抗疫一线积累的丰富经验,从武汉凯旋不久,邢星就加入医院的冬奥医疗保障团队,在延庆国家雪橇雪车中心进行医疗保障工作。由于工作细心严谨,她被医疗官指派负责整个医疗队的物资准备及分配;同时承担了结束区这个最为繁忙的医疗站的医疗任务。一旦有运动员发生翻橇或受伤,她会第一时间携带急救包,冲向伤员,比赛结束后运动员也会到医疗站就医。同样是穿着防护服忙碌着,但这次是与参加冬奥会的各国运动员“零距离接触”,对于要为北京冬奥作贡献的心愿达成,邢星感到无比自豪。

在北大医学的护理队伍中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一代代,一批批

护士兄弟姐妹

用行动诠释

白衣天使的使命与担当

危急时刻

白衣执甲,逆行出征

紧急关头

救死扶伤,不辱使命

无数平凡的他们

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时

挺身而出,拼搏奋斗

汇聚成北大医学昂扬奋进的洪流






(策划 / 医学部宣传部  素材来源 / 各附属医院护理部  文案、排版 / 宋玉格 武慧媛  责编 / 宣传部武慧媛)